
“赤脚医生光云长,翻山越岭服务忙,医疗技术没话讲,高尚医德美名扬,不计个人得与失,常把患者心里装”。这是龙眠街道黄燕村群众为村医光云长编的顺口溜。
一个药箱,一把手电,一双球鞋(在村卫生室里穿老北京布鞋),近半个世纪以来,光云长奔走在山路上,随时随地,随叫随到,为群众提供医药卫生服务。近年山里路通了,光云长学会了摩托车,出门行医方便多了。
干中学,学中干,是村医扛起村民信任的法宝。1968年,毕业于桐城初中的光云长响应“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到家乡原龙眠乡双燕村当了一名村医。其间,他到桐城五七大学首届卫生班学习了3年,后应征入伍,在部队师卫生科学习。在山高路远的乡村,村民巴不得村医能包治百病,光云长就是群众心目中的120,他在骨科上的一技之长就是被村民逼出来的。30年前,小胡的母亲在锅台前摔倒了,腿脚痛了两天越发不能动弹。小胡找到光云长,一个响头磕下去,就不起来。“你救救我娘吧!”光云长知道小胡家没钱送娘上医院,可是,他也没治过骨伤患者啊!那一晚,他一宿没睡,把当初念的那些课本翻出来啃了又啃,把人体解剖图默了又默。想想部队师卫生科老师说的接骨要“稳准狠”,他决定试一把。第二天上午,他找好四个助手,交代注意事项,在仔细检查诊断后,果断出手,只听咔嚓一声,病人腿部伸直了。幸好只是髋关节脱臼!半个月后,病人能拄拐行走,两个月后,行走自如。山区骨伤患者多,光云长一边摸索,一边总结经验,掌握了过硬的技术,小到掌骨骨折,大到股颈骨、腰椎骨折等,手到病除,基本上没有后遗症。村民胡良宏在外打工时骨折了,就地看了骨科,但病患的腿一下悬就痛,肿胀不退。胡良宏回家后,找到光云长,光云长仔细察看揣摩,一边开中药熏蒸,一边按摩,第二天就有所见效。第二年,胡良宏骨折处又遭遇了骨折,这次他直接找光云长。因为有X光片,光云长把当年遗落下的一小块骨头也接上了。几年来,胡良宏感觉良好,对光云长感激不尽。
光云长为患者解除病痛,但多数时候,他自己就是一个患者。他是过敏体质,一年中有很长时间被不明过敏源折磨得很难受。有一次,竟然就在村卫生室里,当着三位打吊针的患者,轰然倒地,不省人事。120呼啸而来又呼啸而去,在接近市医院的时候,他醒过来了。掐指算算,他休克了整整40分钟。
时代在进步,老革命不时遇到新课题。2009年,赤脚医生光云长被任命为黄燕村卫生室医生,上级配备了电脑和不少先进的诊断设备,光云长拜女儿为师,学打字,用QQ,开始了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办公,独自承担起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系统录入工作,并学会了诊疗系统电子处方。那几年,他每晚加班,“一指禅”敲打键盘,村卫生室里,一盏灯常常亮到后半夜。
早年,光云长往返一趟城里要走60多里路,其中一大半是山路。现在好了,药品都是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平台采购好的,他学会了从网上下单子。
黄燕村是由双燕和黄岭两村合并成的,当初,黄岭的赤脚医生病故,黄岭片的医疗服务为双溪村的村医代劳。黄燕村合并后,光云长独自一人承担了卫生服务。全村1450人,分散在56个自然村庄。为了获得准确的人口健康信息,他翻山越岭走遍了全村大大小小的村落,摸清了全村人口健康状况,老年205人,高血压患者210人,糖尿病患者30人,精神病患者16人,建立健康档案1320人。一年四次随访,传播卫生保健知识。
黄燕村是龙眠街道最偏远的村,境内盛产桐城小花茶。多年来,光云长没有摘过一次茶,家里的茶都是请摘茶工。偶有闲暇,他就种植天麻、杜仲等中药材,他的天麻炖乌鸡医好了不少人的头昏病。尽管村卫生室离家几步远,他常常忙得无暇分身,妻子只得把饭送到卫生室。小女儿在上海定居后,给他挂了专家号,想改善一下过敏体质,他去去就回来了,没在女儿家多住一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