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桐城中学120周年校庆专题
  • 桐城锌米
当前位置: 桐城 > 桐城新闻

桐城 开展四个专项行动 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2016-04-19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周正健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关键字:

  一是开展稳增长行动。全力推动项目建设,全面梳理盘点近几年立项未开工、建设未竣工、竣工未投产项目,加大有市场前景项目的推进力度,促进签约项目早落地,落地项目早动工,动工项目早达效。加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生命健康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项目的谋划储备,全力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基地、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积极对接科技创新、结构升级等专项资金,以有效投资助推工业经济转型发展。实施“一企一策”,强化精准帮扶,建立“一企一表一干部一联络员”服务台账,完善分类联系服务企业机制,全面提升服务实效。建立恶意逃废债情况定期通报制度,严厉打击恶意逃废债行为,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设立并购重组基金,按照“一事一议”、“一企一策”原则,探索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运行机制,支持困难企业去产能、去库存,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和优势企业加大对落后企业、困难企业兼并重组力度,鼓励关联产业、上下游企业联合重组。加强对政府资金存放和金融机构考核,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合理降低贷款利率水平。设立“税融通”业务风险补偿金1000万元,提高“助保金”风险补偿金至5000万元,增加续贷过桥资金5000万元,扩大续贷过桥资金合作银行范围,降低企业转贷成本。加快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突出国有融资担保机构政策性作用,以银桥担保公司为依托,建立公益性融资担保平台,完善新型政银担“4321”风险分担机制,有效解决企业担保难问题。积极拓展市场渠道,鼓励企业境外展销、国际认证、商标注册和专利申请。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利用“阿里巴巴•桐城产业带”等平台开展市场营销创新。鼓励组建营销联盟,引导企业发展连锁销售、现代物流、总集成总承包和管理服务等新型产业模式,支持企业从制造产品向“产品+服务+连锁”延伸,创新推行“设计+商品+服务”运作模式,提高产品市场认可度。

二是开展调结构行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速推进传统装备制造业智能化改造,促进包装产业由低端日用消费品生产向高端、环保、可降解工业消费品生产转型。做精做专家纺服装、绿色食品、特色轻工三大传统特色产业,重在向高端化、品牌化发展。发挥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撬动作用,继续实施技术改造设备贴息补助,引导企业运用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准确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加速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加快发展附加值高、符合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兴产业,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成长,力争年度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5% 以上。突出产业集聚和联动效应,加大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力度,推进特色工业集中区提质升级。逐步完善技术研发检测平台、公共检验检测平台、公共信息平台、公共展示平台建设,实施“智慧桐城”战略,启动“双创”孵化、新材料产业园建设,促进“两化”深度融合。组织实施“互联网+工业”项目, 推进研发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推动产业高端、高质发展。加大信息技术对传统行业的渗透,引导和推动试点示范企业改造生产流程和运营模式,加快自动识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等先进制造技术推广,引导企业实现生产管理过程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牢固树立抓企业上市,就是抓总部经济、抓税源经济、抓品牌经济、抓法治经济理念,抢抓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机遇。围绕国家和省投资重点领域、重点项目,谋划并申报一批项目收益债券、专项债券等创新品种。将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十强企业作为重点,实施百亿企业培育计划。对重点企业采取“一企一策一方案”,分类指导、重点帮扶,通过支持企业上市和发展总部经济、集团化经营、组织产业联盟、引导国际化经营等方式,培育一批“旗舰式”大型骨干企业集团和优势产业。

三是开展增活力行动。改革招商引资考核方式,对招商合作机构给予前期支持或后期奖励。对优质工业项目、有土地需求拟上市企业优先供地,对新兴产业项目、龙头项目、高科技精品项目、优质新建项目给予产业引导基金、股权投资等扶持。突出招大引强,实施精准招商,瞄准绿色制造、智能制造,着重引进全产业链项目。积极探索轻资产招商模式,减少企业非生产性建设资金投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弘扬“四千四万”创业精神,培育创客文化,将创新创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创业活动。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降低创业门槛,鼓励创办符合本地产业发展方向、成长性好、效益明显、诚信度高的科技创新型、劳动密集型中小微企业。结合旧工业园区、旧市场、旧企业改造,构建一批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众创空间,探索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规模企业”的产业培育之路。启动中小企业振兴工程,制定领军企业和高成长型企业培育计划,建立措施量身定做、政策集中倾斜的扶持机制,着力培育一批桐城经济“新生代”,催生一批“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行业“单打冠军”。促进商标品牌专利发展,鼓励骨干企业实施专利、商标和质量品牌提升工程。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推进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培育一批省长质量奖、安庆市政府质量奖企业。继续实施品牌培育计划,对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安徽省著名商标和安徽名牌产品、安徽省卓越绩效管理奖的企业予以奖励,对在技术标准研制、推广应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给予奖励。加大城市形象和“名企、名标、名牌”推介力度,鼓励企业以抱团参展、联合投放广告等形式进行品牌宣传。加快企业研发质检中心建设,夯实质量强企基础。加强重点产业创新团队建设,鼓励企业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创建省、市技能大师工作室。围绕高新技术企业、重点工程、新兴产业发展,通过校院企和产学研合作、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措施,帮助企业引进紧缺急需的各类高层次人才。加强对广大企业家的培训,引导广大企业家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合作意识,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安排专项资金,重视对青年企业家的培养,壮大企业家后备力量,增强企业发展活力。

四是开展强保障行动。进一步加强对工业经济发展的领导,细化年度发展目标,定期汇总、分析、研判工业经济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和办法。深入开展市级领导及市直部门“一对一”联系走访重大产业项目活动,继续实行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市级领导联系负责制,形成“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班子、一张进度表、一抓到底”的服务机制。进一步加大政策和要素资源支持力度,安排1.5亿元产业发展奖补资金、1亿元股权投资种子基金,采用股权投资、贷款贴息等方式,重点支持优质企业技术改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改革力度,严格执行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涉企收费清单。全面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发挥经济发展环境监测点和涉企服务效能投诉绿色通道作用,建立能定责、可追责的考核机制,切实为企业营造宽松发展环境。进一步加强舆论引导,鼓励企业专心主业、坚守实业,倡导广大干群敢于负责、敢于创新,创造“合力扶工”的发展环境,全面提升工业经济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周正健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