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因经济下行,企业资金运转压力加大,少数企业面临停产和半停产困境,企业拖欠职工工资数量有所增加,特别是房地产销售不旺,拖欠工程款引发欠薪问题时有发生。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市人社部门审时度势,以积极的姿态强化劳动监察执法,着力加强全市和谐劳动关系建设,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一、着力加大《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2015年,我们创新宣传工作方式方法,进一步加大《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先后7次送法到车间,涉及职工1100余人,送法到工地,涉及农民工2052人。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进一步规范了企业依法用工,督促16家中小型企业依法与劳动者补签了劳动合同,涉及人数215人,有9家企业全部参加了社会保险,增加参保人数1027人。发放农民工维权手册,告知维权途径和投诉电话,指导了在建工地的广大农民工如何依法维权,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通过堵路封路、聚众闹事、上访甚至越级上访等形式代替依法维权的讨薪方式,使广大农民工少走了许多弯路。
二、着力强化用工备案与“两网化”建设工作力度。劳动用工备案是法律赋予劳动部门的职责,劳动监察“两网化”是实施劳动监察工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有效举措。我局于2008年就已经在本市区域内按照省厅要求构建劳动监察“两网化”建设工作机构平台,从机构设立和信息数据收集入手,按照市、镇(街道)、居(村)委会三个层面上下联动开展工作,要求各镇、街道劳动保障监察中队严格按照省市相关要求做好企业书面年审和信息收集工作。通过“两网化”建设,我们能够更全面地动态地掌握全市的企业劳动用工基本情况,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掌握用工紧缺工种与岗位情况,掌握职工工资发放、社会保险参保以及用工单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方面的情况;能够更充分发挥劳动保障所的作用,对欠薪数额较少的案件,本着协商调解的原则,争取早日为农民工讨回被拖欠的工资,切实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到2015年底,我市劳动用工备案登记企业870余家,签订劳动合同38500人,合同签订率达90%以上。就业失业和劳动用工备案管理信息系统,将就业失业登记和劳动用工备案合二为一,建立起劳动用工备案、就业失业登记和社会保险联动机制,截止目前,累计数据导入207家企业18000余人。
三、着力加强日常巡查及案件查处工作力度。我们结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宣传和企业诚信书面评价两项工作,着力加强劳动监察日常巡查工作力度。2015年,日常巡查了105家企业,我们走进车间和建筑工地,为企业负责人和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法律宣传,为一线的职工和农民工兄弟送去了宣传手册,面对面地解释依法维权途径,进一步提高了他们依法维权的意识,此项活动受到企业和广大职工的欢迎。在投诉、举报案件的处理上,我们尽可能以调解方式解决,力争达到双方都满意的程度,一次沟通不行,多做几次协商,减少职工和企业进行仲裁和诉讼的时间和精力,确保矛盾及时化解,防范出现维权上访、群访现象。2015年,我们共受理各类投诉举报案件141起,其中,建筑业76起,加工制造、商贸服务业65起,仅有18起特别重大复杂案件以立案方式处理到位,其余都是在我们不厌其烦的努力下通过调解方式结案,成功地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使投诉职工和被诉企业握手化解矛盾,其中,有两起案件以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向公安部门进行移送,公安部门已立案查处,有力打击了欠薪犯罪。
四、着力建立长效机制,从源头上防范欠薪案件的发生。桐城市委市政府对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特别重视,早在2004年就成立了以常务副市长为组长,由相关部门成员组成的清理拖欠领导小组。近年来,在桐城市政府的牵头下,由人社、公安、法院、住建、信访等多家单位组成清欠工作的协调机构,进一步加强对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的领导和处置。一是建设单位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理施工许可等相关手续时,必须提交农民工工资保障金缴纳和工伤保险参保手续方可办理施工许可;二是所有项目工地要像建立建筑工地劳动用工管理台账,完善劳动用工、工资发放、考勤等相关用工信息。三是“两节”期间,按照“属地管理、归口管理”的原则,要求各地各单位做好排查工作,并成立清欠工作小组,设置维权窗口,公布维权电话,落实专人接访。四是元旦至春节期间,由人社、住建、公安、法院和经信委等部门组成市联合清欠工作小组,集中在群工部办公,受理解决欠薪问题,确保农民工在春节前及时足额拿到工资。长效机制的建立,加强了部门协调配合,有力地处置了欠薪问题,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下一步,桐城市人社部门将遵循全面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目标,继续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打击恶意欠薪问题,继续为构建和谐桐城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