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桐城中学120周年校庆专题
  • 桐城锌米
当前位置: 桐城 > 桐城新闻

水墨意境中的生命意识

2016-01-05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许松涛 何传真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关键字: 孙书正 生命意识
   孙书正,字南山耕人,别署砚耕斋,安徽桐城人。为齐白石的第三代传人、当代著名的大写意花鸟名家刘荫祥先生入室弟子。现系中国书画艺术委员会会员,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庆市美术家协会理事,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散文家协会理事,中央民族大学书画院特聘画家,池州市杏花村书画院艺术顾问,马鞍山·和州书法院特约画家,北京·《国宝杂志》特约编辑。职业画家、艺评人。作品曾四十多次在国家、省地市专业美展中获奖,并参加新加坡、菲律宾、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展览交流。
   孙书正先生画作先以墨荷图引人注目,享誉遐迩,别具一格。表现出意高境远、枯淡清奇,凝寒蕴暖,穷达不惊的文人风骨,在一幅幅简约飘逸,浓洇淡抹的作品中,借方寸为天地,脱俗入雅,大写意渲染,带给人的是灵魂的重重撞击。春天的锐意勃发,夏天的欣欣向荣,秋日的残而不凋,冬日的抗争含蕴,与生命融和为一体,观照出人生的真相世态的炎凉。这里,既有画家的生命意识寓于笔墨的人格品质的自我诉求,也是画家性灵的自我写照,更是对世事的自我甄别与坚受。尤其是他所画的秋寒季节的墨荷,更是别具一格,且看它繁华褪尽,面临的将是退场,是死亡,是腐败,是自我的湮灭,在画家看来,这却是傲骨凸显的最佳时节,是检验一种气节的最好标尺,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最好宣言。概言之,孙书正先生的残荷描绘的是自然中荷的生命和人对荷的理解;既是境界,也是一种精神。
   近年,孙书正的画风日见明亮清朗,犹能引人进入空明澄澈之境。逸气飘然,风雅爽透,其风貌高出以往。佳作迭出,见出画家的日臻成熟的驾驭技巧。无论布局构图,还是笔墨意趣,无论设色点染,还是线条送达,都是那么浑然相接,笔随墨意,流畅飞动,一气呵成,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即使是同题材的作品,表现的角度也是不泥不拘,千变万化,神形迥异,极尽微妙。
   当代知名诗词研究者、湖南大学教授胡跃荣在欣赏孙书正作品之后褒扬有加,他说,在孙书正先生的博客上观赏他许多写意花鸟画作,给人感觉求新求意,融汇古今,但有别于那些初入艺坛就想独立门户的“创新派”。他没有随波逐流,力求做艺术的“忠实者”,遵循古人“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艺术规律。艺术既有规律,就应按规律“行走”。“力度、妙理”是艺术家对表现事物或自身主体精神的透彻理解,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在传统艺术上要更多地汲取古人经验,多一些实际的理解,才能在研究古人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的画风。古人讲取法乎上仅得其中,然而对于“上法”也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从孙先生朴拙淳厚、酣畅之极的画作中,不难看出画家对继承传统文化、传承中国国画艺术的不断追求与探索。
   网友金陵画人评论说,孙书正先生作品的选材通常是人们常见的景物和物象。尤其,在近几年的绘画探索中,孙书正先生把探索的重点放在墨的运用上,同时充分发挥它的效果。画面上浓淡枯潮变化纷繁,点线面的整体布局和经营,以及墨色在柔和调子中的微妙变化,一一被画家迅速地捕捉。无论是雨中之荷,夏日之荷,还是冬天的枯荷,无不是墨与色融为一体,在统一气氛中有变化、有灵动。这些水墨作品格调柔和、雅致、大方,予人以和谐感与悠闲感,同时表现出一种难得的淡淡的诗意。这些感觉既是画家在大自然中获得的启发,也是他内在平静心态的反映。
 本地摄影名家何传真先生赞叹曰:“孙书正先生的画,看似淡雅平静,水波不兴,实则内蕴生动,于无声处见芳华,呈现出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乃至学识修养。对画家而言,有所寄,有所遣,有所藏;对于观者来说,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因心造境,外平内深,此为孙书正先生作品之妙,非具法眼之人,是难识其中三昧的。”(以上内容选自当代知名作家许松涛、摄影家何传真等人的评论,有删节。)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许松涛 何传真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