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桐城中学120周年校庆专题
  • 桐城锌米
当前位置: 桐城 > 桐城新闻

发现之旅 最美桐城:杨塘

2015-12-22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汪传荣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关键字: 桐城 杨塘
   杨塘,既不见杨树,也没有杨姓大族。池塘倒是见着了,一口一口,清水的,浑水的,偎依在村口,散落于田野,抑或镶嵌于小丘的凹宕里。这些塘口面都不大,想必也不会太深。心想,金神镇的杨塘村也就是中国乡村中最普通的一个。
   相遇平庸,人便容易懈怠。然而,杨塘村的美很快令我折服,让我振奋了。
   汽车行驶至一处高地,不经意间,丘冈连绵,村庄相接,田畴肥沃,一幅乡野与村落错落有致,丰腴祥和的画面尽收眼底。时令正值深秋,坡冈之上,小山冈背负着村庄,村庄隐现于山冈。那白的墙,红绿的瓦,从翁郁的树丛中探出半个脸面,乍现出朦胧的身形。坡冈之下,是平畈十里,十里都是稻穗金黄。
   田园之美,莫过人与自然相依相谐。我们迫切希望走进那些掩映在山丘坡岗上的村庄,在父老乡亲的家园会一会他们。
   报亲庵混迹于村舍之间,不受指引,外来人是看不出民宅与庵堂的区别的。庵体量很小,三开间,普通的抬梁式建筑。门楣之上有繁体“报亲庵”三字匾。正堂供奉观音,还供有寺庙常见的诸佛。如果不是我们来,今天是没有香客的,看庙人专为我们开了门。他说,逢初一十五,过年过节的,村里人都来烧香,磕求平安,祈盼家运鸿泰。
   为什么叫报亲庵?始建于何时?何人所建?追问的是历史,征询的是世道人情。答案是模糊的。其实,含糊才是民间。但也有清楚:古时有一女儿为报答母亲养育之恩,惓惓情思便化作了这座陪伴娘亲的小庵。
   尽到小儿女的孝道,小便是大。走进历史,挥洒波澜壮阔的人生,终极关怀的还是百姓民生。
   在另一座村庄,村头一座坟与农舍相伴近百年。这便是施从云墓。村民樊玉生介绍说,施从云是值得永远铭记的名字。著名的武昌起义发生了,但于推翻一个腐朽了的阻碍时代前进的政权而言,这显然还不够,需要全国的进步力量共同努力,才有希望真正完成历史巨变。施从云把自己放在了历史的风口浪尖,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而战。他明白自己干的是关乎百姓幸福的大事,是可以舍身家性命而为的大事。施从云义无反顾的做了,他以滦州起义总司令的身份,指挥千军万马直捣没落的清王朝。然而,他牺牲了,倒在维护腐朽势力的屠刀之下,骸骨归葬故土。英雄虽死,精神长存。每年的清明节,都有远近的中小学生前来缅怀先烈,凭吊英雄。
   最先发现美的是眼睛,最深感受美的是心灵。离开村庄,我们又被眼前绵延伸展、望不到尽头的生态林木所震撼。
   车子一会儿驶在水泥道上,一会儿在平稳的柏油路上行进,不管走到哪,道路两旁都是苗木。细看,认识的有桂花、广玉兰、红叶石楠和樱花紫薇,至于叫不出名字的,或见过或没见过的树种还有很多。目力所及之处,都是成林抑或新植的苗木林。在仲秋时节,它们仍枝叶扶疏,色彩明丽。听了村里领导介绍才知道,杨塘与本镇天林村及珠桥村衔接,和相邻的嬉子湖镇接壤,建设的生态林全长超过五公里,面积达八百公顷。竟不住惊叹,这片广阔的生态林,便是护卫最美乡村的长城。
   再放眼杨塘村,起伏的坡岗之上,绵延不尽的生态林之中,散落的一个个村落,分明就是一座又一座高峰。它们是普通的,在中国大地上到处都有;它们又不普通,因为正是它们一直不间断地书写着中国乡村的历史,在过去,在今天,在更远的未来。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汪传荣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