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珊烈士的家乡,地处鄂豫皖根据地的边缘,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队伍在那里有很大的影响,这对于宋海珊思想的进步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他深知红军是穷苦人自己的队伍,经常在暗地里帮助红军修理枪支等武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揭开了侵略中国的序幕。国民党反动派不去抵抗日本侵略者,收复国土,反而枪口对内残酷地镇压共产党和革命人民,对红色根据地实行一次又一次的大“围剿”。敌人为了控制和封锁鄂豫皖根据地,就在其门户——宋海珊的家乡地区修筑碉堡,强力推行保甲制度和五户联坐法,成立反动民团自卫队。国民党县党部还派出大批便衣特务,到处搜查、逮捕、暗杀革命者,一时间搞得乌烟瘴气,人心惶惶。宋海珊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忧心如焚,对日寇的侵略和国民党的倒行逆施义愤填膺。他暗地里组织群众成立了僚枫乡人民自卫队,当地人民一致推选他为队长。这是一支不为伪政府委派,也不受其调遣的群众自发性的组织,它只对当地人民负责,起着保护人民利益的作用。1937年国共合作后才自行解散了。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中国,国民党军队一触即溃,不战而逃,祖国的大好河山,相继沦陷。1938年6月,日寇侵占了桐城。在桐城沦陷的危急关头,宋海珊响应中共桐城县委号召,积极行动起来,拿起武器,武装保卫家乡,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洪流之中。他担任了桐城县抗日人民自卫军分队长。这支队伍活动在大别山脚下沿山口一带,与新四军四支队9团配合行动。他们一面打击驻在青草塥的日军,一面保护山内外逃难的人民。1938年秋,日军撤离桐城后,桐城国共两党关系又开始紧张起来。当地的地主豪绅乘机联名诬告宋海珊等人为“土匪”,国民党反动当局下令通缉。宋海珊在党组织的安排下,离开桐城到新四军四支队高敬亭处继续参加抗日斗争。不久,由于斗争的需要,他复回到家乡担任中共桐城县二区的区委书记。1938年9月,国共两党摩擦日益加剧,国民党反动派公开屠杀共产党人。面对恶劣的形势,中共上级党组织通知在国共统一战线中已暴露身份的县委领导同志和党员立即转移,并将新成立的桐怀潜中心县委转入地下。宋海珊同志因身份暴露被调离本区,到县委负责武装斗争的工作。
1940年初,新成立的桐怀潜中心县委在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的同时,又面临遭敌特搜捕破坏的险恶环境。为统一桐城地下党的思想,独立自主地展开对敌斗争,中心县委在桐城、潜山两县交界的蒋铁乡望狮岭华家祠堂召开党的代表大会。会上中心县委作出了坚持抗日、反对内战、独立自主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和自卫斗争的决定。根据代表大会精神,宋海珊率领地方武装力量,成功地缴获了桐城县二区松陶、银峰两个乡公所的枪枝。夺枪的胜利,引起了反动政府的极大恐慌。他们一面责令反共专员周雄派敌特人员到处侦探、查找夺枪人,一面派176师在当地进行拉网式围剿。为了保存力量,发展武装,甩开敌人,中心县委将这支队伍转移到敌人统治比较薄弱、自然条件比较好的桐东水圩一带活动。并在桐东成立了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特务大队第二连。宋海珊同志先后担任了游击纵队特务大队的临时管理排排长和二连副连长。
宋海珊领导的二连,名义上是一个连,实际上只有几十个人。从干部到战士都是在地方上转移出来的同志,缺乏战斗经验,武器严重不足,同时生活条件极差。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宋海珊与战士们同甘苦、共患难,处处以模范行动带动大家。在他的领导和影响下,全连干部战士紧密团结,克服了重重困难,扬子江畔、陈瑶湖上、三官山边,到处都是狠狠打击日伪军的战场。部队也在战斗中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地发展壮大。到1940年7至8月间,游击大队就发展成为一支拥有较强战斗力的队伍了。10月间,游击大队编为挺进团第二大队,汇入新四军主力。随后,宋海珊同志接受了新的任务,重返桐西。
任挂车河区委书记的宋海珊同志,一回到桐西立即着手恢复党的工作,积极创造条件,组织筹建桐西游击队。他知道叶树槐家里藏有几条枪,就与叶树槐商量好,从他家里取出枪支,组织了20余人攻打老梅树街区公所,一举成功,缴获了老梅壮丁队的几十支长枪,在这个基础上成立了桐西游击大队,由叶树槐任大队长,宋海珊任副大队长。游击大队扎根在大别山区同敌伪顽展开了游击战争,使这一地区的敌人胆战心惊,惶惶不可终日。
宋海珊同志在革命斗争中,不仅注意做好基本群众的政治思想工作,注意组织群众,发动群众,教育群众,同时,还认真地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注重加强对民主人士、进步青年和国民党地方武装中官兵的统战工作。在宋海珊的帮助和教育下,出身于地主家庭的叶树槐终于背叛了家庭,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原国民党桐城县常备队五中队长张振中,曾因思想倾向进步,于1941年遭到国民党的逮捕,出狱后宋海珊与他取得了联系。在宋海珊的鼓动劝说和积极帮助下,觉悟了的张振中终于投身革命,他组织了武装暴动,并成立了一支游击队。后经宋海珊同志的介绍,张振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携妻子左克俊一道共同走向革命。
1941年9月,中共大别山地委成立了。根据地委指示,桐怀潜中心县委新发展的游击队于10月集中到桐南,成立了桐南独立团。同时成立了桐怀潜县委。宋海珊同志任县委委员、区委书记、独立团3营政委。独立团成立不久,由于当时敌我力量的悬殊和独立团主要负责同志指挥失误,遭受重大损失,幸存的部分战士被转入正规部队,宋海珊同志仍留地方工作。他不畏困难,重新组建了桐南游击大队,由叶树槐任大队长,他任大队政委。
1942年5月5日,宋海珊在桐西山遭敌埋伏不幸被捕。敌人当即将他押至县城,关进专员公署。面对敌人的软硬兼施,宋海珊始终坚定不移,威武不屈,使敌人一切企图化为泡影。7月10日,恼羞成怒的敌人向朱海珊举起了罪恶的屠刀,在桐城县西门外的刑场上,宋海珊同志坦然自若,连声高呼:“共产党万岁!”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崇高气节。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宋海珊同志始终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为党工作。为了祖国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乃至宝贵的生命,他不愧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人民的好儿子。“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1949年,宋海珊及其战友们为之奋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终于宣告成立了,烈士们的鲜血换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歼敌御外侮,报效我山河——记抗战名将施中诚
(胡堡冬)
1945年4月至6月,在中国人民抗战的最后紧要关头,日军为了占领湖南芷江机场,以保征湘桂(长沙至南宁)、粤汉(广州至武昌)铁路的交通,集结了7个师团约八万人的兵力,在第20军司令官板西一良中将指挥下,采取分进合击的战略,向湖南西部发起进攻。国民党陆军总司令何应钦指挥,以主力在新宁、武冈间与日军决战,这就是著名的湘西会战。而在这场残酷的会战中,有一位敢打硬仗,阻击日军疯狂反扑,在战役中起关键作用的铁血将军,他就是施中诚中将。
进军芷江,布好口袋
施中诚(1898—1983),字朴如,安徽桐城人。施中诚童年丧父,稍长到山东投靠伯父施从滨,1920年,在伯父的帮助下,入保定将弁学堂。青年时代,施中诚在军阀混战中逐渐成长。在艰苦的抗战岁月里,施中诚逐渐成为一名骁勇善战,沉着机智的高级将领。
芷江夹在湘、资、沅三大水系中间,与川黔桂鄂等省接壤,东临长沙、衡阳,南瞰桂林、柳州,西枕芷江盆地。是进出黔、川,威逼贵阳,迂回重庆的军事要冲。东京认为,必须拔除芷江这颗钉子。承担芷江作战任务的,是日军司令官冈部直三郎大将。部队是日第20军,司令官是坂西一郎中将,“坂西将军豪饮酒醉后行为古怪,语言粗暴”。日军在芷江战役中,投入兵力共4个半师团,8万余人。
中国军队,是由国军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亲任指挥的9个军26个师,均为中央精锐嫡系。其中,施中诚将军的第74军,辖第57、58、191、196师及暂编第6师,是此次战役中的重要力量,部队战斗力强大,英勇顽强。
按预定部署,日军进攻主力第116师团自4月11日凌晨起分3路从邵阳向西进击。东安方面的关根支队,由新宁指向武冈。施中诚的第74军顽强阻击,然后部队边打边退,诱敌深入。
挺进雪峰山,浴血战敌顽
坂西一良决心“把当前之重庆军主力捕捉消灭在洞口、花园市、武冈西北、高沙市周围地区”。为此,他下令第116师团继续向雪峰山脉深处机动,从东北两方面包围敌军;关根支队予以策应,以主力向瓦屋塘附近突进,意图在施中诚的部队撤向雪峰山地带前形成包围圈。坂西一良正中了中国军队的圈套。施中诚料定敌人会在武冈城决战,他亲临前线,对守城的第58师做出严密布置和设防,施中诚将军向该师师长蔡仁杰交代:“武冈城防坚固,护城河深阔,但敌军势头勇猛,配有坦克,切不可掉以轻心。”蔡师长受命后,率部在城内外构筑三道防御阵地,皆以黄泥、细沙、石灰混合筑成,其内里一线,百姓献出存放过年用的糯米,熬成稀粥掺和三合土构筑,其固无比。4月27日,日军支队长关根久太郎少将下令攻城。于是,在坦克配合下,日军分东、西、南三面发起猛攻,一连3天均未得手。关根最后搬出了自己的“杀手铜”。他组织步兵“特攻队”,每个特攻队员身绑炸药,头缠涂了太阳徽号的白头巾,步枪一律上刺刀,运用这种“人肉炸弹”,在城墙炸开缺口,为后续部队打开通路。5月1日,关根让所有的炮兵、坦克火力一齐开炮,掩护“特攻队”冲击西门。这一着果然奏效,一些特攻队员冲过护城河,到了城墙下便拉响炸药,血肉纷飞中,城墙也被炸开一个个洞。施中诚深入前线,指示官兵早有防范,立即用装满砂石的麻包将洞口堵住。“特工队”一看此招不成,又用绳梯爬城,想将城墙炸开更大的缺口,但守军往往待敌爬到中途,一通机枪扫射,打得日军哇哇乱叫,护城河里,日兵尸体累累,河水也染成红色。
这时,守城官兵的伤亡也很大,几处城门被炸得犬牙交错。就在战情紧迫的时刻,施中诚命第44师一部从梅口急驰武冈城郊,从日军后侧发起攻击,守城的部队也组织突击队乘势反击,围城的日寇腹背受敌,只得退去。关根久太郎拿不下武冈城,又回到武冈城以西的武阳至绥宁一带。施中诚率领74军,坚决果断地阻击并守住了武冈城,为整个战局的调整和战势的发展创造了战机。
5月5日拂晓,王耀武指挥施中诚的74军发起总攻,武阳附近各要点相继被夺回,关根久太郎率残部向花园市方向逃窜,途中又屡遭中国军堵截,大部被歼。配合王耀武所属5个师,七十四军同日军3个师团,血战雪峰山下,毙敌数千,缴获大批枪炮、弹药。湘西大捷,重创日军先头部队,使之不敢冒然西进。七十四军一时军威大振。1945年12月,七十四军接受衡阳一线日军投降。
在芷江陆军总部,5月6日,何应钦向前来采访的中外记者宣布:“武阳之捷开湘西战役胜利之先声。”
迎得胜利,将军隐退
芷江战役历时两月,终以日军溃退而告终。据中国军队公布的材料,此役共击毙日军12498人,马1286匹,毁汽车292辆。中国军阵亡7737人,伤12483人。中国军队还抓了300多日军俘虏。
芷江保卫战,是1944年以来,中国正面战场上打得较好的一仗。日军经此次战役受挫,遂开始全面收缩兵力,冈村宁次一边布置部队首先从广西、广东等地后撤,一边焦虑地注视着整个战争态势的发展。此时,“大日本帝国已经是盟国案板上的一块肉了”,它的丧钟已被敲响。次年春,部队驻防南京。施中诚任南京警备司令。1946年秋至1948年冬,施中诚任国军第十八集团军副司令,第十一绥靖区副司令,这是因为,施中诚将军不是国民党嫡系,显然是明升暗降。施中诚也看出蒋介石的真面目,不久他回到家乡桐城,拿出自己的积蓄,在桐城砂子岗创办了述德小学。1948年9月22日施中诚晋升陆军中将。南京解放前夕,他携古稀老母、妻侄家小由香港转赴台湾,后任国民政府台湾中部防守司令部中将副司令。1959年离开台湾,偕妻长住美国洛杉矶。1983年,一代抗日名将因心脏病发作溘然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