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姚路生在村里工作的第40个年头,土生土长的他,把青春和智慧都献给了香山村。他带领香山人攻坚克难,把落后村变成了富裕村、文明村。自获得首届道德模范提名奖后,58岁的他心理定位是站好最后一班岗。
记者在香山村见到姚路生时,他正在与村两委一班人商量收取土地置换建房款的事。近年来,香山村大力实施土地增减挂工程,将20个村民组零散的住户逐步集中到5个安置点,先后拆迁安置485户。村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建房合同由农户与施工方签订,建房款由农户缴纳,基础设施建设由镇、村负责。截至目前,还有187户共下欠建房款380多万元,这笔钱,8月30日前村两委配合施工方到各户核实后由工程队负责收取。袁老屋安置点现有住户94户,17号户主李承义是2013年搬进新居的,他说:“现在住居条件好多了,多亏了姚书记他们不怕磨嘴皮,一家家动员做工作。”
香山村地处边缘,无地利可言。近年来,为带领乡亲们致富,姚路生动了不少脑筋,先后引进6家公司,做活了山场文章,已扭转林地7100多亩,水田4000亩,分别占总面积的80%以上。如今的香山是闻名遐迩的“全国文明村”、安徽省生态村。村里名头大,群众实惠多。据统计,该村村民每年在扭转土地上用工获益320多万元,山场田地租金300多万元。
姚路生是致富领头雁,他办养猪场15年。近年来,他的公务越来越忙,体力也欠佳,先后做过四次手术,不得不停办了养猪场。他的孩子也都成家立业,一家人都劝他好好休息,不要太累着自己。他总觉得还没有到休息的时候,村里还有好多事需要他。去年10月,他因颈椎病又做了手术,回家后第7天,就到岗上班,病历上写的“卧床休息两个月”的医嘱被他抛到了脑后.很快,病痛就来找他了,他不得不整天戴着颈托,整整半年时间带病工作。
姚路生说:“只有更好没有最好,香山村名声在外,我现在要做的就是站好最后一班岗,让全村村民住得称心,过得开心,我就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