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桐城 > 综合资讯 > 周边 >

一位农技员的“乡村振兴计划”

2019-03-21 来源:淮南市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关键字: 粮食安全 农技员
导读:3月20日一早,沐浴着春日的喜雨,李德福像往常一样,骑着摩托车来到田头,指导农民开展小麦田间管理。与往常不一样的是,他还要赶去潘集区贺疃镇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大家一
        3月20日一早,沐浴着春日的喜雨,李德福像往常一样,骑着摩托车来到田头,指导农民开展小麦田间管理。与往常不一样的是,他还要赶去潘集区贺疃镇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大家一起分享今年全国两会的“三农”新政策。
         作为一名最基层的农技推广研究员,贺疃镇农技站站长李德福对“乡村振兴计划”有着自己的理解,也有着自己的小计划:筑牢粮食安全底线,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引导农民共同致富。
       “2400多个电话号码,4个微信群,农户的需求可大嘞!”——李德福觉得,中国是人口大国,只有保证粮食安全,才能保障主粮的基本自给。
       “李站长,俺家地里的小麦啥时打农药啊?”一大早,朱集村村民周东林的语音便传到李德福的手机里。每到农忙时节,他都会通过微信和李德福联系,他能对自家庄稼的长势了如指掌,全靠李德福的“种粮热线”。
        在淮南市潘集区贺疃镇,李德福不一定是最忙的,但一定是“好友”最多的!一天上百个电话,微信“滴滴”不停……田间管理、农药化肥,技术指导从不间断。
       他的手机里保存了全镇2400多位农户的联系方式,以前每到种植的节点,他就会自费发送短信给需要的农户们,提醒他们施肥、打药、防治病虫害……
        随着微信的普及,李德福又建了微信群,加入的农户也越来越多。在4个微信群里,从育苗、种植、施肥到管理、养护,他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的方式进行指导。
        对于乡亲们来说,李德福的手机成了农技咨询热线。2017年秋种期间,淮南市遭遇持续阴雨天气,李德福创新的旋耕直接撒种方法在全省推广,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李德福家的大门始终为寻求技术服务的农民敞开,吸引了不少外地农民找他咨询。就在3天前,一个求助电话,他便骑着车子赶到50公里外的蒙城县立仓镇,对于他来说,技术推广无边界。
       “粮食产能的基础在于粮食安全!”被农民期待,是李德福最幸福的事:“你心中有农民,农民心中就有你!”
       “专家在身边,农民才放心,及时有效、适时引导最重要!”——李德福认为,现代农技员要培训新型农民,让农民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内生动力,破解农村空心化。
       “今天连线的是农技推广研究员李德福,将和大家交流小麦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中午11时30分,安徽农村广播金色田园栏目准时与李德福连线了。一年20期节目,每期1个小时,他将农技知识通过电波,送到了全省农民的身边。
       “如今,很多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和妇女在家里管理田地,迫切需要技术支持。” 作为淮南市唯一一位正高级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李德福对农村空心化有着自己的思考,他把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提供技术指导、引导产业发展,手把手将农民改造成“土专家”。
      “开春以后,天气渐暖,病虫害开始出现,这时的田间管理最是关键!”,站在种粮大户潘洪波的田埂上,李德福的手把手地指导,让他频频点头。他清晰的记得,去年600亩特色水稻遇到了细菌性条斑病爆发。面对致命性威胁,是老李的果断处置,及时控制住病虫害。
        而让潘洪波受益匪浅的是,听了李德福的建议,他流转周边的闲置土地,以适度规模进行适当集中,从种粮散户变成了种粮大户,并兴办了大米加工企业。
        品种选择、适时施肥、病虫害防治,面对这些共性问题,李德福会在“群里”指导;而面对产业引导的特殊情况,老李便会奔波在田间地头,为农户单独开小灶。
        在淮南市潘集区贺疃镇,54岁的李德福就是7万亩耕地的活地图,农户在田里插个棍子,再用手机发个定位,他就能知道是哪块田、哪片苗……对于他来说,当脚下沾满泥土,心中才能沉淀真情。
       “从‘求温饱’,到‘计深远’,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就在这一双脚!”——李德福坦言,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要以自强为基础,方能提升小农的自我发展能力。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强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下午3时,李德福在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里,向农户们介绍着全国两会的“三农”新政策。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做好“三农”工作有着明确要求。对于李德福来说,加快先进实用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正是他的分内之事。
        利用沿淮地区的优质土壤和水资源,李德福依托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户发展稻虾共育,并自费带着种养大户考察学习,从虾苗投放、田间管理,到技术指导、风险防范,对养殖户统一进行培训。
        “乡村振兴战略首先就要产业兴旺,咱们的稻虾共育可谓正逢其时啊!”李德福的解读让大家信心倍增。
        120亩的虾塘挖好了、护网拦好了,清塘、消毒一个都不能少……李德福帮助杨池村村民杨全银规范操作,并联系好了小龙虾的虾苗,就等着4月份投苗、5月份卖虾,一年两季的收成,让杨全银喜上眉梢。
         如今,已经有近百人参加了贺疃镇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稻虾共育规模就已达5000多亩。
       “不上肥料、不用农药,这稻虾米可不一般!”李德福介绍,品质高、无公害、口感好、价格也高,让人感受到了传统的稻米香甜。他给大家鼓劲:“我们要按照有机标准打造品牌,将稻虾米发展成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责任编辑:云晓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