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桐城 > 综合资讯 > 周边 >

岳西“最富村”领路人储琳:亏了我赔 初心不移

2014-09-22 来源:安徽网 作者:佚名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关键字:
导读:一个曾经连解决温饱都得看老天爷脸色的小山村,因为有了他,逐渐变成了岳西县人均收入最高的行政村。储琳,这个岳西县主簿镇余畈村村民心中的最大功臣,在数十年时间里,带领
\
      一个曾经连解决温饱都得看“老天爷”脸色的小山村,因为有了他,逐渐变成了岳西县人均收入最高的行政村。储琳,这个岳西县主簿镇余畈村村民心中的最大功臣,在数十年时间里,带领村民探索出一条山上猕猴桃、田里种茭白的致富路,形成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如今,年事已高的他虽不幸患上了帕金森综合征,却依然奔走在山间田野,不忘那颗为民初心。

一种新奇大胆的想法:向山场要效益

1946年,储琳出生于岳西县主簿镇余畈村。在他刚满一岁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带着他改嫁给了当地一位中学老师。

“继父很和善。”储琳说,1959年,他跟随继父到店前中学读书时,继父就鼓励他,要用知识改变命运。“ 我本名储德保,中学时读《三国演义》,对书中人物陈琳敢想敢干的风格十分崇拜,才改了名。”初中毕业后,储琳也开始了教书育人的生涯。1968年,经人介绍,储琳与凌金香一起组成了自己的家庭。

1980年,有文化的储琳成了大队的会计。看到农民终日劳作,却依旧贫困,储琳想:“ 要摆脱贫困,不能只埋头在半亩田里。”

他学着少时的偶像,大胆提出余畈村应该向山场要效益。“高山远山松杉杂,矮山近山经果茶。”那时的储琳,晚上做梦都想着带领父老乡亲共同致富。

一次颇为成功的尝试:开辟猕猴桃园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87年,岳西县罐头厂选点进行猕猴桃基地建设,已任村主任的储琳抓紧这个机遇,争取到了100亩建园项目,当年冬天共计开辟猕猴桃园130亩。

到了1991年,余畈村的猕猴桃园发展到395亩,年产量14371公斤,产值7万余元,群众第一次从山场上获得了收益。

就在储琳全身心投入工作时,1994年起,他时不时发现手会不由自主抖动(后检查出是帕金森综合征)。他没有在意,依然忘我地工作着。

当年4月,储琳牵头组织黄国华等5户成立“岳西县猕猴桃研究所”,农民每股投入4000元作为科研经费和新品种引进资金。

通过37个品种的试栽、对比,确定了适宜岳西当地环境的“金魁”作为主打品种。

一个破釜沉舟的决心:“ 亏了我赔”

1999年由于气候原因,田间水稻时常患“青苗病”, 抽不出稻穗,这让储琳忧心如焚。“山上猕猴桃,田里种什么?” 储琳百思不得其解。

此时,安庆市水生蔬菜研究所工作人员徐善新找到了他,希望他把猕猴桃自然保鲜技术运用在茭白的储存上,这一下打开了储琳的思路:“ 田间种茭白”。

那时,储琳已经50多岁了,身体不好的他四处发动亲戚、村民改种茭白,但大家都难以接受,担心血本无归。万般无奈之下,储琳用人格做担保,对他们说“亏了我赔”。就这样,2001年3月,11户农户凑齐了17.1亩的水田,决定跟他干。

功夫不负有心人。茭白试种大获成功,头一年就诞生了“万元户”。“那年头,农村出个‘万元户’可不是小事,信用社的人看到我,都竖大拇指。”储琳说。

一座生机盎然的村庄:农业发展花满园

“平川已放满枝花,山坳依稀几个芽。不是东风偏著意,寒云深锁野人家。”这是储琳在上世纪80年代写的一首诗。储琳说,与当时的状况相比,如今村里农业的发展已是花满园了。

“听说在家种茭白能致富,许多外出务工者纷纷返乡创业。”据村党支部书记王玉怀介绍,目前该村外出务工人数减少了三分之一以上,绝大多数村民都选择了留在家里发展茭白产业,村里空巢及留守现象大为减少。

如今,岳西茭白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据统计,2013年,岳西县24个乡镇中,三分之一以上都种植了茭白,种植面积达到5.5万亩,年产值2亿元。

岳西县委书记周东明说,余畈村的茭白产业发展成为了全县农村发展的缩影,人们从中受到启发,纷纷打破传统种植模式,探索更加适宜更加高效的产业化发展之路。

历经千万劫,不改为民心。近两年来,储琳由于病情愈加严重,生活起居靠老伴照料,但他仍然心系农业、农村和农民,常常与镇村干部、农民谈农村改革、生态保护、新农村建设。

背后辛酸

儿子因车祸离世

猕猴桃种植如今已成为余畈村群众致富的重要渠道之一。令人感动的是,为了在乡村发展猕猴桃种植,储琳曾痛失爱子。

村民朱改玉向记者透露,储青松是储琳的大儿子,从1997年起,他便与安徽农业大学园艺系猕猴桃组老师丁士林合作研讨《丰产、优质、大果型猕 猴 桃 新 品 种 选 育》课 题。

1999年10月29日在取课题交流材料途中,因车祸不幸殉职。储琳那时强忍悲痛,继续忙碌在山间田野,终于发明了一种猕猴桃自然保鲜技术。


村民眼中

他是致富领路人

9月10日,正值茭白收获的季节,余畈村家家户户都在忙碌:有的在田里采摘,有的在打包装运,有的在装车发货。

岳西县原生态果菜专业合作社里,王艳华正带领几十位村民紧张地分拣茭白。场地上,几千斤包装好的茭白即将被送到合肥一连锁超市的16家门店。

王艳华算了一笔账:现在他家种了20亩茭白,每年产值在12万元左右;种猕猴桃10亩,每年能赚6万元;加上在合作社从事经营的收入约4万元,每年总收入20多万元。

王艳华初中毕业后曾到合肥建筑工地打过工,后来才回到家乡创业。“当初回家主要是种植猕猴桃,我回家后一直跟着储琳研究种植。”王艳华说,从最初的猕猴桃到现在的茭白,储琳一直带领着他们走在致富路上。

□记者手记

采访结束后,记者登高远望:青山绿水间,小楼鳞次栉比,似一幅山水田园画卷。而储琳,就是创造这“画卷”的一个大功臣。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一直是储琳的座右铭。作为领路人,他总是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寻找适合岳西高寒山区的农业发展模式。

“历经千万劫,不改为民心”是储琳发自内心的声音。

他说这缘于风景秀丽的家乡及农民淳厚的感情,他与这山、这水、这儿的人紧紧地系在了一起,密不可分。

村民们都说储琳有孝心、有慈心、有善心。谈起善心,储琳说,最大的善是带领父老乡亲共同富裕。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