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之旅,最美桐城”:相国桥下溪水长

2015-06-02 作者:罗秋娟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关键字: 桐城 相国桥
导读:龙眠腹地双溪村,耳畔只听见幽幽鸟鸣声伴着潺潺溪流的清响,眼前是绿影婆娑、杂花生树,山谷间有平畴,有白墙黛瓦,有犬吠鸡鸣,俨然一派“桃花源里”风光。
      沿境主庙水库向北溯流而上,很快来到龙眠腹地双溪村,耳畔只听见幽幽鸟鸣声伴着潺潺溪流的清响,眼前是绿影婆娑、杂花生树,山谷间有平畴,有白墙黛瓦,有犬吠鸡鸣,俨然一派“桃花源里”风光。

  双溪因水得名。一条溪流自椒子崖而出,另一条自楤皮岭而下,两条溪流交错环绕汇入龙眠河,千百年来,赋予了这一带龙眠山灵秀的神韵和不朽的传奇,汇聚了古往今来的桐城最为著名的人文遗迹。文和园便是其中之一。

  文和园是清朝大学士张廷玉的墓园,占地七千多平方米,2013年被国务院认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气频添春色重,恩光长典日华新”,张廷玉之子张若霭的这副对联,仿佛正昭示着张氏父子宰相载入史册的昔日辉煌。

  文和园内竹林石径,清幽宜人。拾级而上就到了张氏享堂,入中门是一方照壁,前后两面嵌有“赞猷硕辅”和“调梅良弼”八个石刻大字,是雍正七年和九年皇帝赏赐张廷玉的御书匾额手迹,夸他是赞襄谋划的辅佐大臣和贤能的宰相。中院前后进为享殿、廊庑等主体建筑,白墙灰瓦,古朴厚重。张廷玉死后,乾隆加谥号“文和”,配享太庙,成为汉臣配享太庙第一人。张廷玉墓地坐落于连绵起伏的山峦之间。墓地依山势递增,以墓冢为中心,中间是汉白玉石铺砌的神道。两旁分列有文臣、武将、狮、羊、豹、马共六对石俑和一对功德碑。原建于清乾隆22年的张廷玉墓御制牌坊有四柱三门,雕刻细腻精美,但在1965年牌坊自然倒塌,残存石刻构件现展于文和园内。文和园在文革期间曾遭到破坏,现已修复,每年来此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

  自文和园南望,山麓下一片平原,朝晖夕阴,草木葱茏,正是名茶“桐城小花”的发源地椒园。相传明朝大司马孙鲁山在外宦游得异种茶籽,退隐龙眠山时,将之植至“椒园”,用人参剩汤浇之,茶作兰香,故称作“椒园茶”。茶冲泡后芽叶亭亭玉立,形似初展兰花,而且含有山上野兰花清香,故名“桐城小花”。从椒园往西北沿山坡向上的一片油菜地里,我们见到了传说距今有四百多年的三棵茶树,这便是当年孙鲁山亲手种植的茶树,至今仍然欣欣向荣,一片生机。椒园茶厂75岁的老爹吴礼和介绍说,桐城小花茶因有孙鲁山着力栽培,不断发展,自明朝之后才成为贡品,与当时名茶“顾渚”、“蒙顶”齐名。如今,这里的小花茶种植面积已达两千多亩,“桐城小花”也走向全国,闻名四海。

  从椒园向东北约500米,就来到龙眠山庄。这里是北宋著名画家李公麟晚年归隐之地。庄前有半月形池塘,曾被用来蓄鱼种莲;村庄两端曾有东西花园,种植奇花名木。山庄四周,古有“建德馆”“墨禅堂”“雨花崖”“玉龙峡”等二十胜景。如今置身此地,只见山谷间松烟袅袅,屋舍俨然,后山松竹掩映,庄头古木荫翳。恍惚之间,山庄溪流的石桥边疏影摇曳,仿佛又重现李公麟、黄庭坚与苏轼等人流连在龙眠山水之间,浅酌低唱、来往酬答的身影……

(责任编辑:一苇过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