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祭祀】兴盛不衰的佛教寺宇

2017-08-01 来源:未知 作者:民间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关键字: 信仰祭祀
导读:桐城旧时先后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传入。其中佛教历史最为悠久,大约在佛教传入中国的初期──汉末、三国时期就有了传布。宋刘与言诗云:三雄争汉鼎,郊野战群龙。
桐城旧时先后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传入。其中佛教历史最为悠久,大约在佛教传入中国的初期──汉末、三国时期就有了传布。宋刘与言诗云:“三雄争汉鼎,郊野战群龙。将军偶败北,投子深山中。”说的是三国时投子山有寺一座,因鲁肃一次兵败投子于山寺之中,寺因此而得名。由此可见投子寺源自三国。

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长江两岸进一步传播,桐城乃南来北往之地,佛教自然流传起来。记录此时寺宇的史料有道光《桐城续修县志》“北齐安禅师度化雉鸡女”的一则文字。这则文字不仅展示出其时其寺的一幅历史画卷,而且折射出周边更大范围内较盛的佛教状况。

唐代是佛教在各地传播的高潮时期,桐城兴建、扩建了不少寺宇。据近期调查的现存七十多座寺宇中,始建于唐代的就有仙姑井、西峰庵、慈云庵、古洞岩、痘神庵等十余处。

在经历了唐代至五代战乱破坏之后,宋代的佛教得到了复兴和发展。毁废的寺庙得到恢复,小寺小庵不断扩大规模,并新建了不少寺庙。现存的七十多座寺宇中,建于宋代的就有梅溪寺、龙门寺、资福寺、发龙庵等二十多处。

清代是桐城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康乾时期,境内有好几座较大的寺庙直接得到当朝皇帝的奖赏与恩赐,这对桐城及周边地区佛教寺宇的发展无疑是一个相当大的促进。皇帝垂青寺庙载入志书的就有好几次。到了清朝中期,以前兴建的寺庵不仅得到巩固与拓展,还大量涌现几人居住或依靠家族管理的小寺小庵,乃至遍布城乡各地。据有关史料考察,其时桐城有大小寺庵五百余座,仅桐城城关就有六十五座。只有几百户人家的农村小镇练潭镇,有寺庙八座,而且全是家族建的。十九世纪中叶,因国内的战乱,桐城境内的不少寺庵不可避免地受到一次毁灭性的打击,如王屋的万法寺、王集的圆通寺等都在这次战乱中彻底摧毁。幸免于难的一些寺庵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

民国初期,一些未毁而存的寺庵,如净土莲社、一笠庵、古灵泉等一些寺庵的香火仍较兴旺。一些小寺小庵虽然规模依旧,僧尼素质不高,但散布在各地农村,在农民中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桐城在一场“破四旧”运动的浩劫中,佛教寺庵捣毁过半,或被占用,佛像皆毁,僧尼多还俗,佛门一时零落萧疏。幸亏党的政策英明,拨乱返正,从七十年代末开始认真落实党的宗教政策,退还或修缮部分寺宇,如意庵、仁寿庵、仙姑井庵等一大批寺庵先后恢复。一些地方把发展旅游与佛教紧密结合起来,加大开发力度,搞好寺宇建设。如投子山,就在古投子寺的基础上先后建起慈济寺、德百庵、法雨寺,又恢复起投子晓钟钟楼和赵州桥、接官亭、卓锡泉等古景点。
(责任编辑:刘夏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