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农作】传统耕具犁、耙、耖

2017-08-01 来源:未知 作者:民间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关键字: 建筑农作
导读:桐城是山、丘、江、湖、平原、圩畈等各种地形集一处的地方。有
桐城是山、丘、江、湖、平原、圩畈等各种地形集一处的地方。有史以来,桐城人用自己的智慧和意志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不仅获得了应有的劳动报酬,而且也使耕具不断得到完善与创新。犁、耙、耖、枷①、列车是农田翻耕与平整的主要耕具,用坚固耐用的榆、松、柏、栗等木料配以一些铁件(如轴、箍、齿)制作而成。

犁,用于耕田(地)翻土,主要以牛力作牵引,也有用人力拉的。犁田人用手掌握犁梢,根据田地土质和牛力情况,确定犁的深浅度。一般圩田、畈田、冲田等土质好的田犁四至五寸,岗田、土质板结的田犁三至四寸。犁时,要注意犁犁相接,不留“黄鳝埂子②”。犁是从“东汉犁”、“三国犁”渐渐演变成“曲辕犁”、“湖广犁”以及流行并适用于桐城一带的“桐城土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又出现了以柴油动力为牵引的“二铧犁”、“三铧犁”等新型犁具。“桐城土犁”是由犁辕、犁梢、犁柱、犁底和犁铧、犁壁等组成。牵引物是牛轭头,用绳子或铁练栓在犁的磨盘上,牛轭头驾于牛肩。由于磨盘中间的“千斤”吊在犁辕头箍的铁眼上,故转动自如,用犁方便省力,适于山丘平畈各类土壤耕作。

耙,碎土平地。主要以牛力作牵引。耙框木制,耙齿生铁铸成。田地犁后,便需用耙把土块耙细铺平。耙时,人站在耙齿板上,两脚叉开,一面吆喝着拉牛前进,一面观看着土块破碎及土面平整程度。《农政全书》云:“犁以起土,惟深为功,耙以破块,惟细为功”。古人是很讲究精耕细作的。桐城农人自古以来一直把深犁细耙当作做田的大事,以至于在办农事酒席时把犁田佬③奉在上座。

耖,用于水田平田,与耙功能相近。高三尺许,宽可四尺。上有横柄,下有列齿。水田犁、耙后,仍有坎坷不平或有土疙瘩未解开的地方,这时只有用耖才有可能将泥土摊平并使土块破碎为泥。耖时,牛力拉行,人以两手按柄。一般情况下,松软土质的水田稍耖即可达到做田标准,遇上僵硬板结的田块就要反复多耖几个回合。

枷和列车,枷,平田耕具,形如耙,但梁上无铁齿。列车,碎泥平田耕具,滚动轴梁上安有一列列坚硬耐磨的木齿。水田耙、耖后,用枷或列车再进行平整,就可达到田平如镜泥化如糊的目的。在长期的耕作实践中,由于枷的功能仅仅是平整田面,故后来干脆用耙或列车来代替,以至枷失去了作用。列车是推广双季稻后出现的新式耕具。早稻收割后,翻耕出的土块硬,加上稻草还田,故列车是碎泥平田的理想耕具。

①枷:枷即连枷,一种脱粒用的农具。这里的“枷”意近似“糙”意。《汉语大词典》云:糙[cā0],农具名,用荆条或树枝编成,用来平整耕地。桐城人何以把“糙”意移于“枷”,有待考证。

②黄鳝埂子:两犁之间留下的未犁到的土埂子。

③犁田佬:犁田的人。
(责任编辑:刘夏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