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节日】春节“灯鼓满街敲”

2017-07-31 来源:未知 作者:民间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关键字: 岁时节日
导读: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流行于全国各地。俗称新年、年初一、大年初一,即农历元旦,正月初一。 春节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①,又说尧舜时已有此俗。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流行于全国各地。俗称“新年”、“年初一”、“大年初一”,即农历元旦,正月初一。

春节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①,又说尧舜时已有此俗。这种产生于生产力低下的原始时代的礼俗,由于自身的保守性和历代统治阶级出于自身目的的提倡,一直世代相沿形成传统习俗。辛亥革命后,将阳历一月一日定为新年,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现仍沿此节俗,农历每年正月初一起放春节假七天。

桐城人对春节节期的传统认识是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节日活动主要有朝会、拜年、宴饮、占卜、玩赏、举办文娱活动等。清乾隆秀才姚兴泉在他的《龙眠杂忆》中写道:“桐城好,灯鼓满街敲,竹马儿童三五个,火龙长短十多条,人日到元宵。”姚先生把桐城人欢欢喜喜过春节的景象,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文娱活动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演黄梅戏,唱桐城歌,舞龙灯、狮子灯,玩太平灯②。各地还组织人表演一些民间曲艺节目,扭秧歌舞 、挑花篮 、打连厢 ③、 拉莲花落④、走旱船、踩高跷、玩蚌壳精,等等。民间拜俗, 正如一首《桐城拜俗歌》所说:“初一不出门,初二拜新灵⑤,初三拜母舅,初四拜丈人,初五初六随便拜,拜到十五日当中,拜风拜俗乡乡同,只有西乡⑥初二拜丈人”。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人们观念不断改变,加快的生活节奏感使拜风拜俗起了很大变化。如“初一不出门”,恰在这天,大家都要抓住新年第一天的“岁首”给人家拜年;“初二拜新灵”,人们认识到“初二除拜‘新灵’,只能闭门守家”,是一种迷信色彩很浓的陋俗,白白耗费了一天走亲访友的好时光,便在这天无所顾忌地想怎么拜就怎么拜,何况西乡早就有这天拜丈人的习俗了。

①腊祭:指一年农事完毕,为报答神的恩赐而举行的祭祀。

②太平灯:一种流行于桐城城关、孔城、青草等地的古老灯种。因灯的内容是玉皇大帝派赵公明率将下凡,为民斩妖除恶,求得尘世太平,故名。又叫玄坛灯。此灯声势浩大,饰演人物众多,旧时一般都由地保牵头举办。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陶冲镇沙河村举办过一次太平灯会。

③连厢:又称“连相”,为一种娱乐工具。将竹杆剐成长型孔,装上铜钱,使之晃动时连续发出清脆响声。常以四人各持竹杆,敲击身体四肢、肩、背各部。

④莲花落:又称莲花乐、莲花闹、落子。为一种民间说唱形式。说唱者通常一至二人,多用竹板按拍,唱词一般与当地方言、民歌小调结合,各具特点。

⑤新灵:死者亲属在死者死后的第一个春节为死者设立的灵位。

⑥西乡:桐城明以前,曾设东、南、西、北四乡。西乡主要指境内挂车河以西的地方。
(责任编辑:刘夏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