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桐城 > 文化桐城 > 桐城人 >

明哲保身的明代“宰相”何如宠

2014-10-10 来源:来说历史故事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关键字: 何如宠
导读:何如宠(1569—1642),字康侯,号芝岳,桐城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明史》称其“操行恬雅,与物无竞,难进易退,世尤高之”,算是明末的一代名臣。
  何如宠博学多才,中的是二甲第二名进士,差一点进了前三甲。成绩优异,所以被选入翰林院,授庶吉士。天启元年(1621),何如宠升礼部侍郎。崇祯初年,为吏部右侍郎,旋即改任礼部尚书,最后入阁成为群辅,也就是俗称的“副宰相”,或国务院副总理。
  
  ▲青山石屋寺何如宠手书石刻:坚云堕地阁山椒,仙隐禅楼万古遥。为向悬崖磨数字,与他后世认前朝。
  
  作为明季官场上最具实力的桐城老乡,何如宠的知名度却远不如阮大铖、左光斗。作为正反两方面的典型,左、阮诸事教课书及报章断续有见,何宰相在桐城之外却鲜为人知。
  
  官场上的何如宠,有着独特的为官风格:谦和行事低调,中庸不事张扬,单位里不做惊天动地的公事,同事间不干刻骨铭心的私事。尽管党有战斗队的属性,自卫队的功能,但他都自觉地在思想上、行动上与所有的党保持距离。在干部做梦都在踹人一脚的明朝官场,他坚持担任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始终以一个超级淡定哥的形象,游走在悬空的钢丝上。
  
  虽然是个民主人士,但东林党与魏党交火时,何如宠的龟息大法,仍然未能保全自己。杨涟、左光斗等遭陷害,魏忠贤的心腹魏广微弹劾何如宠,称其与左光斗既是同乡,又是同党,何被革职。直到崇祯即位,何如宠再被重新起用,崇祯元年十二月,他与周延儒、钱象坤俱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入阁辅政,后“累加少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何如宠虽为桐城名人,但详尽的史料并不多。只有几则民间故事,让这位先人持续感人。
  
  ——故事中的何先生,家贫为丐,其岳父许静斋梦见有小龙盘绕于门柱上。一大早,何如宠被犬追赶,急上门柱上盘坐。许家便以长女许配何如宠,并助其读书谋取功名。
  
  这个被传递几百年的故事,励志性很强,真实性却很差就。何如宠的父亲何思鳌,字子极,号海愚,明嘉靖间以贡生授山东栖霞知县。其二子何如申、何如宠同年高中进士,不说读书费用,考试费用也不个小数。当然,县长的儿子不开法拉利可能的,但走街穿巷当叫花子,也太诬蔑祖国的大好形势了。
  
  另有一则传说,用于表扬何如宠让利于民,可能比较接近真相。据说何如宠成婚时,岳父许静斋以一条河——羹脍赛河作赔嫁。何如宠收到羹脍赛河后,让利百姓随意业渔。因为亲戚,何家跟着富甲一方,但又不是为富不仁。
  
  ▲枞阳羹脍赛河
  
  真实的何家,家境究竟如何?何如宠的岳父许静斋,由太学任鸿胪寺序班。鸿胪寺是专司朝贺庆典礼宾的机构,序班是掌管百官班次的官员,官秩为从九品。许静斋官很小,但家里很有钱,后来成为何家的经济支柱。《外舅许公静斋墓志铭》曰:“宠,公之赘婿也……宠家故寒俭”。许静斋的墓志铭实出何如宠之手,何家当年的“寒俭”是可信的,但绝非贫农。“墓志铭”中称“宠生七龄,偶持书本拾薪山隅”,这里的关键词是“持书”、“拾薪”,与穷得上不起学就是两回事了。
  
  除了许家的资助,何家还当有偶然所得。枞阳民间尚有另一则传说:有一年除夕,何如申、何如宠在石屋寺里苦读。兄弟二人寺中相视愁叹时,忽闻寺外面声震如雷,原来是山开裂了,里面金光璀璨,全是金银财宝,何如申大喜,以为这是上的天怜悯,取出部分财宝,又写了份借契投入山中,这时开裂的山石竟又合好如初。多年后,何如申中了进士,还用自己的工资将这笔借款悉数还清。
  
  故事本身本无真相,只有想象。想象中的何如宠,曾经苦读,仕途来之不易,倍加珍惜,淡泊是一个精神层面,对官场是非有着更多避害自保的成分,与左光斗的舍身一搏风格迥异。
  
  何如宠高官一生,业绩何在?《明史》中的“何如宠传”,记载了大约如斯的“雷锋故事”:
  
  守关兵士缺饷,大学士刘鸿训请发储金30万两,朱由检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刘鸿训要砍头。何如宠那才叫功夫,左右斡旋,消了天子之怒,终使崇祯宽容,刘鸿训死罪改为流放。
  
  按照朝廷的规定,凡封藩皇族的婚娶等,都必须奏请朝廷批准。前面说过明朝计划生育的事,很牵强。但晚婚晚育的,就实有其事了。何如宠接管礼部时,相关请示积压上千份,有的申请人等得花儿都谢了,头发白了还不敢结婚。为什么?原因很简单,没一份厚礼,还敢上礼部?!虽说跻身贵族,那是早年老祖宗的荣光,强弩之末,现实社会认钱不认人。但是,何如宠很正直,除了不提钱,还冒着破坏计划生育的风险,一次争取了600多个结婚生育指标。
  
  何如宠做的最有风险的事,是为兵部尚书袁崇焕家族三百余口求情。袁崇焕从平台召对到最终被拿下,既未收复寸土,唯一真抓实干做的一件事就是杀了毛文龙。以豪言壮语取信领导,以豪言壮语愚弄领导,这等事也只有袁崇焕敢干。说袁崇焕被杀是崇祯中了离间计,也不知是大清朝哪位阿哥想出来的洗脑妙计!袁崇焕固然该死,但认为他合族当株,也太过份了。关键时刻,何如宠极力为袁崇焕家族开脱,最终让这三百多人免于一死。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呵!
  
  愿意做好事,也有能力做好事,对于官场困顿的阮大铖,何如宠既未落井下石,也未施以援手。他们不认识吗?不!何如宠与阮大铖,同乡同里,老家只隔一条河,现在这两地是相邻的两个镇。他们不熟悉吗?不!何如宠与阮大铖诗文唱和不断,两家也交往频繁。
  
  揣摩何如宠这样的官场中人,还是看几则他的轶事吧——
  
  曾仕明清两的桐城文人姚文然,在其《姚端恪公文集》中记载:“桐城何相国文端公讳如宠,为少宗伯时,偶寓枞阳镇之古道庵,一日赴酌,张灯步归,遇某姓子醉,直撞而来。从者呵之,遂肆诟詈,且大吟曰: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踢其灯笼而去。公约束仆从不许问。次早,其父携子跪门,持杖请罪。公曰:我昨日未出庵门,汝误耶。卒置不问。”明明被楞头表冲撞了,何大人第二天却不愿承认。何大人的特点,就是什么是非都不愿惹。
  
  《桐城县志》收录的一条关于何宰相的歇后语:“何夫人吃鲥鱼——拣大的。”个中故事,道是天启年间,熹宗请何如宠夫妇及朝臣们品尝鲥鱼。席间,何夫人嗔道:“我道什么稀罕物,原来是鲥鱼,我在娘家是常餐,这么小的还真没见过!”熹宗听了,脸都绿了。何如宠吓得不轻,忙解释:“白鲢与鲥鱼相似,臣妇无知,有眼不辨鲥鲢。”
  
  乡邑流传的这条歇后语,本意是调人不分场合胡吹牛逼。但按当时的情境,何夫人当是实话实说,不可能将白鲢与鲥鱼搞混。夫人是个直性子,幸亏何如宠的智商高,否则肯定要害何大人混不到崇祯朝。
  
  除了公款吃喝中的智力问答,何大人平日究竟干些什么?张英《聪训斋语》中,亦有一则何家故事——说是何如宠在京为官时,一日同僚来访,日高三竿,何大人竟未起床,客人等了半天,何大人才从卧室出来。客人问:“尊夫人亦未起耶?”曰:“然。”
  
  这就有点玄了——估计何大人平时只看新闻联播,不看微博,要不怎么祖国各地炮声如雷,他夫妻双双还鼾声如雷,搂老婆的手还那么有力。
  
  后来,以何大人的智商,应该感觉到了京城睡觉的不便之处,于是主动辞官回乡鼾睡。可是,桐城老家正被张献忠搅得人人夜里都无法闭眼,所以崇祯四年,他住到了金陵,直到十年后长眠在武定桥东的豪华“秦状元府”——那本叫“大夫第”,何如宠是它的第一位主人。百二十年后,何家后人将大夫第全部盘给了清状元秦大士。
  
  对何如宠有着近距离观察的,是姚康。
 
  ▲姚康墓,宛平友人史可法预题:“明读书人姚康之墓”。碑旁为姚康自撰墓联:“吊有青蝇,几见礼成徐孺子;赋无白凤,免得书称莽大夫。”
  
  姚康(1578—1653),字休那,桐城人,诸生,有才华,识见超人,学术长于史事。幼时,塾师教读经书,常常昏昏欲睡,读史书便心情开朗,议论是非成败,与众不同。姚康一生著作甚丰,有《忍死录》、《黄巢传》、《白白斋货殖传评》等,另有《姚休那遗稿》12卷。
  
  姚康曾入幕何如宠、史可法,其墓两侧是一幅自撰联:“吊有青蝇,几见礼成徐孺子;赋无白凤,免得书称莽大夫”。其墓碑则为史可法预题,文曰:“明读书人姚康”。活着的时候即请人写墓碑,这种人不是人生观消极,而是看问题的视角也太可怖。
 
  ▲何如宠手迹石刻(当代):踌躇满志
  
  姚康诗中有一首《睡猿》:“饱食安居乐矣哉,这场春梦几时回。而今要醒而今醒,莫待藤枯树倒来。”
  
  这首诗相传是在何如宠官场徘徊时,姚康将其题于画上。何如宠见到后,决计辞官。
(责任编辑:一苇过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