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桐城 > 文化桐城 > 桐城人 >

明清名宦:户部侍郎盛汝谦

2016-09-05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关键字: 盛汝谦
导读:盛汝谦,字亨甫,号古泉。安徽桐城人。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进士,官御史。
  盛汝谦,字亨甫,号古泉。盛汝谦为诸生时,就非常关注国计民生。青少年时代在白兔湖畔一家私塾读书,有一官员乘船夜泊河岸,问:“此间有佳士能共饮乎?”汝谦登舟叩见,畅谈海防、盐铁、丝麻、交通、贸易之事,津津有味,言之有理,二人交流至深夜,言犹未尽。此官极为惊奇,赞曰:“君学究时务,异日必为国士。”
  明嘉靖二十年(1541)中进士,初授行人(明代专职捧节、奉使之事的官吏),后迁任御史。盛汝谦奉命巡视陕西少数民族茶马贸易,恰逢关中大旱,一些灾民迫于生计,啸聚山林,相互掠杀。盛汝谦目睹其惨状,喟然感叹:“治,孰有急于民命者乎?”于是,搁置巡视茶马贸易任务,布置当地官员,每三十里设一厂,每天以糊粥赈济灾民。继而盛汝谦巡按畿辅,又遇灾年,上疏请求朝廷发放国库储金6万两,购粮赈济,使饥民得以度过灾荒。巡视回京后,迁光禄寺卿,每年裁减皇室开支库银十余万两。时奸相严嵩专权,盛汝谦不愿和他同朝为官,更不可能去和他同流合污。有人劝他:“相公(严嵩)甚贵公,顾一出其门,华朊可立致。”盛汝谦回答:“丈夫具须眉,肯为此邪?”遂拂袖而去,请假归里。
  嘉靖四十一年(1562),严嵩被御史邹应龙弹劾罢官,盛汝谦才肯进京任职。历任南太仆卿、操江佥都御史。其时,沿江一带,峰障水阻,芦柳丛生,盗贼丛出。盛汝谦上任后,洞察官匪一家之弊,制定官员失事连坐之法,设置哨船,分段防守,从严治军,以军扼盗,收效显著,被提升为户部右侍郎。其时盛汝谦已七十高龄,长年累月奔波,多有力不从心,故告老还乡。
  盛汝谦晚年移居桐城县城,生活简朴,热心乡里公益事业。同邑学者方学渐常过门拜访,每次留餐,均是粗茶淡饭。冬天,身披出巡陕西时的旧羊皮袄,迎风兀立,宛如老丐。但对公益事业,则尽力赞助。桐城城墙,旧为土筑,历经兵燹雨蚀,倒塌破损,不堪防卫。明万历四年(1576),盛汝谦不顾年老体弱,争取知县陈于阶的支持,与乡贤一起,日筹夜划,募银21000余两,起窑40余处,终于将桐城县城的土城墙改建成砖城墙。建成后的桐城县城城墙,周围六里,高三丈六尺,雉堞一千六百七十三垛。城门六座,四正门分别为:东作门、西成门、南薰门、北拱门,二偏门西北曰宜民门、东南曰向阳门。这是桐城县城有别其他县城之处,整个城池呈椭圆形,俗称龟形城,六门分别代表龟的四爪和首、尾。除依势而建外,还有负山瞰河、龟寿绵长之寓意。盛汝谦倾心县城城墙改造工程,把桐城父老乡亲的安危放在心上,体现出他热爱家乡、关心百姓的博大情怀。此外,无为土桥河与桐城东乡接壤,驻兵防守,每年所需700两俸银,随赋征收,由桐城百姓承担。后土桥河划入无为州境,但征银已成定例,仍由桐城百姓负担,显然不太合理。盛汝谦多次具文,备述原委,终于取消了桐城百姓此项负担。卒后,乡民感其德,镌“万姓碑”于桐城东门外。
  桐城老城西面有条古旧的巷子,叫做“操江巷”,其实“操江”是官名,系明朝设置的长江提督,领上下江防事。到了清朝顺治时干脆兼摄安庆、徽州等地府事,直到康熙年间,置安徽巡抚,才废了操江一职。此“操江巷”实是得名于住在此巷中的操江大人盛汝谦。如今,人们走过操江巷,思古忆闲之情,油然而生。
(责任编辑:一苇过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