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桐城 > 文化桐城 > 桐城人 >

[闲说桐城历史人物]田间先生钱澄之

2009-07-06 来源:原创 作者:白梦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导读:钱澄之,字饮光;初名秉镫,字幼光,号西顽道人。
  我写桐城历史人物,因是闲说,常常带着调侃的语气,有时甚至将民间野谈也拉扯进来,就有点戏说的成份了。可是对于钱澄之先生,我不敢带半点的不恭。为何,皆因先生是个极庄严的人,他身上的正气令我不能不正襟危坐;也因我手上存有他的全套文集,这些文字将他的生平事迹、品格思想展露无遗,而读过他的文集,则更令我对他不能不肃然起敬。
  黄山书社有一个宏大的学术工程,整理出版“安徽古籍丛书”,这个工程起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迄今二十多年了,发起这个工程的人许多都已不在人世,然而工程仍在继续……我感谢这些坐冷板凳的学者们,若非他们发微显幽、披沙拣金,将那些掩埋在历史尘埃里的残简断篇整理发掘,点校刊印,像我这样的当代后生,又如何能窥探乡贤前辈的思想事迹。


 
  在挖掘前辈历史的过程中,我们最感棘手和遗憾的莫过于史料的缺失,而在所有的史料中,莫过于当事者自己的文字最能说明问题。文字是有灵魂的,它反映了写作者的思想、人格,来不得半点伪饰。
  可惜的是,很少有人能将自己一生的文字整理留存下来,有的人虽然生前做到了这一点,然而若干年后,由于其文字的意义和价值不值得为他人所借鉴,那文字也就自然而然被历史淘汰了。更多的人是因为没有来得及整理好自己的思想和生平,就杳然而逝了,后人虽替他整理了,究竟不是他自己认可的,又常常会因各种不得已的原因,这些文字总是或隐或现,乃至完全湮灭。吾乡明清以来学者辈出,可许多人的文字思想屡遭蹂躏,清朝的文字狱,直接斩杀和文字剿灭的就有许多桐城人。
  钱澄之的文字之所以能够完全留存下来,是因为他活到了耄耋之年,晚年的他多方奔走,致力于将自己一生的文字整理出版,从他晚年的信札可以看出,他并不富裕,是靠设法筹措才得以将文集刊刻成功。一个八旬老人,他为何要孜孜于此?皆因他的文字有着非比寻常的价值。他存活于明清易代之际,他的经历是一个汉族士人的典型经历,他交往的人和事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他的笔是春秋之笔,他有义务将他的文字留存下来,以佐证历史。所以,他在自己的诗文中特地整理出一辑,名曰《藏山阁集》,他知道虽然他所处的清朝初年,统治者不可能让他的文集公诸于世,但他可以将之藏于深山,以期后世之人发微显幽,以此为证。
  真诗即信史,他的《藏山阁诗存》,从明崇祯十一年(1638)编至顺治八年(1651),这十四年正是农民起义军摧毁摇摇欲坠的明朝,清兵入关最终改写了历史的非常时期,一个汉族知识分子值此国破家亡之际,图强不得、图存不能,亟亟如丧家之犬,东奔西突。他在清朝称帝后,仍追随南明的小朝廷,辗转福建广西等地,即是后来永历被诛,清朝真正坐稳了江山,他仍以遗民自居,誓不入仕新朝。他与地下抗清力量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联系,他一生最挚切的友人是方以智,自少年相识,一见如故,直至方以智死后,他仍与方家后代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方以智的一生迭宕起伏,四处奔走,钱澄之总是能与他时时相逢相聚。他一路走来,一路用诗文记述着他与方以智等人的际遇,这些诗作成为后世研究遗民心态以及抗清志向的史学资料。有论者说:“《诗存》中一千又五六十首诗,皆是明清易代之际社会状况的真实反映,那个时代所留存下来的诗作真正可称为诗史的,恐怕也只有这一部……”(汤华泉《藏山阁集》整理说明)。
  《藏山阁集》文存部分同样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其中对阮大铖及南明时期人事的传论都是不可多得的史料。最为难能可贵的是,钱澄之论人论事折衷公平,不以乡党诲其私,阮大铖与钱澄之本是两辈交情,他的父亲与阮大铖就是好友,钱澄之少年高才,阮大铖也引他为小友,可当他得知阮大铖投靠阉党,迫害东林之后,决然与其分道扬镳。此后,阮大铖又与复社诸少年交恶,钱澄之坚定的站在复社一边,与阮氏站在了对立面。当阮大铖借南京弘光政权迫害东林并复社诸人时,钱澄之也名列其中。他被迫逃亡,逃亡途中与妻儿失散,其妻女在遭遇清兵时,不堪侮辱,投水而死。对于阮大铖这个历史人物,其首鼠两端、有才无德是公论,作为同乡人又是两辈友好的钱澄之,他的《皖髯事实》客观公允地呈现了阮大铖的一生,成为后人研究阮氏的第一手资料。
  同样的第一手资料还有他在福建和广西期间经历的抗清斗争,许多忠臣烈士通过他的文字永远活在了历史中,如《吴廷尉鉴在传》《闽粤死事偶纪》等。
  而在《藏山阁集》最后的“尺牍”部分,则是他晚年的通信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与康熙朝许多高官的交往,这一方面说明钱澄之虽以遗民自处,毕竟无力回天,从而接受了现实,活在当下,他要利用这些高官来完成他的任务,那任务就是编印文集。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清朝初年的许多汉族知识分子虽在新朝服务,并未真心臣服,他们帮助这样一个资深前朝遗老,与他交接,并不畏惧得罪当朝。
  除了《藏山阁集》之外,钱澄之的著作还有《田间文集》、《田间诗集》、《田间易学》、《田间诗学》、《庄屈合诂》五种。从中可以看出,钱澄之是个大学者、大诗家。吾乡学者吴孟复先生在《庄屈合诂序言》中这样评价他:“以志士而兼学者,复以学者而兼诗人,民族之正气,哲人之心声,诗家之绝唱,一以兼之。”
  钱澄之,字饮光;初名秉镫,字幼光,号西顽道人。生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殁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早期参与复社事业,以图民族强盛;中岁流亡闽粤,参与抗清斗争;晚年常居乡里,治易炮庄,著书立说。因住地四周环田,自号田间老人,世人遂皆以田间先生呼之。
(责任编辑:一苇过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