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桐城 > 文化桐城 > 桐城派 >

人文桐城|桐城派传人管同

2021-06-29 来源:金陵晚报 作者:关立蓉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关键字: 桐城 桐城派
导读:出生于江宁府上元县的桐城派传人管同 清乾嘉年间,桐城派在文坛上已经取得了一代正宗的地位,时有天下文章出桐城之说。作为桐城三祖之一的姚鼐,多年主讲钟山书院,培养了大批

  出生于江宁府上元县的桐城派传人管同
 
  清乾嘉年间,桐城派在文坛上已经取得了一代正宗的地位,时有“天下文章出桐城”之说。作为“桐城三祖”之一的姚鼐,多年主讲钟山书院,培养了大批弟子,管同与梅曾亮、姚莹、方东树并称为姚鼎的“四大弟子”。
 
  命运多舛求学刻苦
 
  管同,字异之,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出生于江宁府上元县(今南京市北部市区)一个下层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祖父管霈喜欢文学,擅长诗歌,于乾隆九年(1744)考中顺天乡试副榜。管同的外祖父邹森举人出身,做过安东教谕。
 
  管同是家里的长孙,从小非常聪明,深得祖父的喜爱。在他六七岁的时候,祖父每天教他读书识字,对他进行了严格的家庭教育。管同3岁时,管霈赴任安徽凤阳教授,于是举家迁到了凤阳。在凤阳的几年,是管同一生中最快乐的时期,但是灾难却慢慢地逼近这个家庭。乾隆五十二年(1787),管同的祖父管霈被提拔为四川仁寿知县,未及上任即溘然长逝,这一年管同才8岁,次年,全家迁回祖籍江宁府上元县。祸不单行,就在这一年,管同的父亲亦撒手人寰。虽然家里的生活十分困窘,但是母亲邹氏并未放弃对管同的教育,而是亲自授以诗书,望其有成。管同十四五岁时,全家迁到了江宁府城,母亲延请管云庄教授管同。管云庄是管同的族兄,喜欢文辞,学问也很好,他的朋友严小秋等人经常来和他谈诗论文,管同往往侍立其旁倾听。
 
  嘉庆初年,著名的文学家姚鼐在江宁主讲钟山书院,管同遂入书院学习。在钟山书院,管同如鱼得水,这儿不仅有名师指教,而且结识了许多朋友,如梅曾亮、刘开、姚莹、方植之、邓廷桢等,可以互相切磋,共同探讨。
 
  嘉庆三年(1798),管同已经小有名气,有亲戚请他教授学生。老师姚鼐也非常赏识管同的才华。
 
  这几年,管同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江宁府度过。读书、教授学生,闲暇时则与朋友一道游玩。江宁为六朝古都,山川秀丽。管同曾与朋友登上石头城怀古伤今,也曾登上燕子矶,望滚滚长江奔流入海。嘉庆六年,他和王中子一起登上岑山之巅的扫叶楼,他这样描绘:是楼起于岑山之巅,土石秀洁而旁多大树。山风西来,落木齐下,堆黄叠青,艳若绮绣,及其上登则近接城市,远挹江岛,烟村云舍,沙鸟风砜,幽旷瑰奇,毕呈于几席,虽向之所谓奇胜,何以加此!
        
 奔波教书养家糊口
 
  嘉庆九年(1804)秋,管同离开家乡江宁,开始了长达六七年的流浪生活。这一年的九月,他路过滁州的关山,看到关山形势的险要,写下了《过关山记》。次年,他经过凤阳、颍上。在凤阳,他的表弟王君邀他重游龙兴寺。时光如水,此次重游,距他离开凤阳已有十七年。他从百姓的口中听说了许多关于祖父管霈的事情,慨而泪下。他写了《与凤阳守令书》,认为“守令于百姓,听断于一时。其于凶民,固当绝其本”,建议凤阳县令剿除巨寇匪徒,防患于未然,反映了管同对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关心。嘉庆十一年(1806),管同到达河南商丘,在其同乡商丘通判陈氏兄弟家中教书。这一时期管同的作品有《游西陂记》《记蝎》《商丘济渎祠记》等,其特点是长于议论,多理性的思考。
 
  嘉庆十三年(1808),管同离开河南,他的老师姚鼐推荐他到宝山县令田仲衡家去做家庭教师。在宝山,管同看到了气象万千、变化莫测的海上潮汐,写下了《宝山记游》。其中既写到涨潮时“海涛山崩,月影银碎”等壮丽的景色,也写到“午晴风休,远波若镜”的秀美风光。
 
  嘉庆十四年(1809)的秋天,管同又从宝山到了山东孙星衍先生幕府下做事。嘉庆十五年(1810),管同回到了离别多年的故乡——江宁。
 
  英年早逝诗文流芳
 
  管同回到江宁后,过了一段“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安静祥和的生活。这一年,他在屋后建了一间小亭子,命名为“抱膝轩”,取诸葛亮“抱膝而吟梁甫”和陶渊明“容膝易安”之意。轩内卧榻一张,书籍满架,管同在内偃仰啸歌,自得其乐。此后几年,管同虽有时外出教书,但大都在江宁及其附近。可悲的是,嘉庆十九年(1814),灾难再次降临这个家庭,管同年仅7岁的儿子亢宗患痘症死去。他写下了《悼亢宗赋》,思念爱子,感叹身世,“嗟予生之薄祜兮,甫九龄而失怙……始扬镳于梁苑兮,中击楫于吴江。少归南而偃息兮,北义逾乎东蒙。”嘉庆二十年(1815)三月,管同的次女出生。
 
  嘉庆二十二年(1817)九月,江宁司马联璧招集海内名士二十余人,结诗会于盏山,管同参加了这次诗会。在会上,管同见到了管云庄的朋友严小秋,两人谈起多年前的往事,谈话间,严小秋数次看到管同的白发,显得非常惊讶。管同此时年仅38岁,已两鬓斑白,头发稀疏,出现了明显的早衰迹象。
 
  道光五年(1825),管同终于考中了举人,对这姗姗来迟的功名,管同并未感到过分的欣喜,中举后,本来无意再参加会试,在亲友的劝说下,于道光六年到北京参加了会试,未能考中。
 
  道光六年(1826),邓廷桢被提拔为安徽巡抚。他深慕管同之名,延请他教授自己的儿子,对管同优礼相加。同时,邓廷桢还开设八箴堂,广泛招纳当时文界名流,管同亦与其中,一时幕府人才济济。道光八年(1828)的端午,众人在一起:“或文腾藻丽,或诗耀葩采,或师小令于温韦,或仿八分于李蔡,或虫书玉篆庑炎汉太学之文,或工棋善画奏李唐翰林之技……”可谓盛况空前。道光十一年(1831),管同在陪同邓廷桢的儿子赴京途中,卒于宿迁,终年52岁,英年早逝,令人叹惋。
 
  管同的一生屡遭不幸,这对他的世界观有所影响。他认为人的一生是由“天命”“天数”决定的,但又认为尽人力则可以改变之。他要求知识分子加强自我修养,承传传统知识分子高尚、正直、独立不倚的人格。邓廷桢认为他“为人落落寡合”,这正是他耿直人格的表现。但管同是一个极其重感情的人,他尊敬老师,疼爱孩子,对朋友坦诚相待。他与姚鼐关系甚笃,无论在什么地方都与之书信往来。
 
  管同的诗文创作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获得广泛好评。管同不到20岁时,姚鼐就多次向朋友们推荐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在《与吴山尊》中说:“作古文则有管同者为佳,此人年仅二十许,若年进学,登为后来者之隽矣。”在与《鲍双五》中亦称赞道:“此生诗文俱佳,乃少年异才……古文已免俗气,然尚未造古人妙处,若诗则竟有古人妙处。”邓廷桢认为他的文章似苏明允“峻厉严切”;陈仰韩称赞他的文章“叙述廉而洁,议论骞以闳,气肖四时,体包万有”;张士珩说他的文章“劲气峻骨,亦绝出流辈”;刘声木评价他的文章“雄深宏达,简严精邃,曲当法度”,这些评价反映了管同诗文各方面的特点和成就。管同去世两年后,邓延桢将他的作品汇为《因寄轩文集》,刊刻传世。
 
(责任编辑:肩上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