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桐城 > 文化桐城 > 桐城派 >

他在春风得意时 毅然辞官讲学 --姚鼐

2015-03-27 来源:扬子晚报 作者:苏勇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导读:姚鼐((nài)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被盛誉为“中国古文第一人”。

  姚鼐((nài)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被盛誉为“中国古文第一人”。他以自己的古文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提倡文章要“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相互为用。使桐城文派得到广泛的传播,他先后辞官到各地讲学,培养了一大批学子。成为继戴名世、方苞、刘大櫆之后显赫于清代文坛的桐城派宗师。记者 苏勇

  他出身官宦书香人家,师从刘大櫆

  史料记载,姚鼐(1731年)出身于桐城南门的一个官宦书香人家。家族居桐城县城已300余年。其祖先姚旭为明云南布政司右参政、姚之兰为江州府知府加按察副使衔,皆载入《明史循吏传》;姚孙棐曾以“五里三进士(姚孙棐、龙鲤门、许鲤跃)。隔河两状元(刘若宰、龙汝言)”而闻名遐迩。高祖姚文然,康熙时任刑部尚书;曾祖姚士基,曾任湖北罗田知县,均贤良清廉,辞世皆享名宦祠祀。伯父姚范,进士及第后为翰林院编修,著有《援鹑堂文集-诗集》,学贯经史,与桐城派祖师之一的刘大櫆情深意笃,使姚鼐得以跟其伯父受经学,跟刘大櫆学文。

  安庆文史专家李银德说:在姚鼐出生时,家庭已衰落,姚鼐幼嗜学,伯父姚范授以经文,又从刘大櫆学习古文,刘大櫆对姚鼐特别器重,称其“石甫冠带,已具垂天翼”。乾隆十五年,他20岁考中举人后,经过5次礼部会试均名落孙山,直到乾隆二十八年,他33岁第6次应礼部试,才终于进士及第,授翰林院庶吉士。3年后散馆改任兵部主事,旋补礼部仪制司主事。后任山东、湖南乡试副考官,恩科会试同考官和刑部广东司郎中等职。乾隆三十八年,被荐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他对当官没有什么兴趣,在44岁正值壮年春风得意时,毅然辞官,且婉拒御史之职,做了一名教书先生。

  桐城派古文到了姚鼐已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姚鼐在方苞、刘大櫆已有成就的基础上提倡文章要“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相互为用。所谓“义理”就是程朱理学;“考据”就是对古代文献、文义、字句的考据;“辞章”就是写文章要讲求文采。这些主张充实了散文的写作内容,是对方苞“义法”,说的补充和发展。在美学上,提出用“阳刚”、“阴柔”区别文章的风格。“阳刚”就是豪放,“阴柔”就是婉约。两大风格相互配合,相互调剂,就产生出多样的风格。同时,又发展了刘大櫆的“拟古”主张,提出“神、理、气、味、格、律、声、色”为文章八要。学习古人,初步是掌握形式(格、律、声、色),进而是重视精神(神、理、气、味),才能达到高的境界。

  李银德说:桐城派古文到了姚鼐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姚鼐著有《惜抱轩全集》,所编《古文辞类纂》风行一时,有力地扩大了桐城派的影响。姚鼐对传统文论的另一重大贡献是提出富有创见性的“阴阳刚柔说”,这对我国古代散文审美理论和风格特征是一次重大突破。他认为,“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文章阴阳刚柔的变化,乃是作者性格、气质、品德的表现。姚鼐在发展前辈的文学思想上,用阴阳刚柔这个哲学概念来解释文章风格的来源和散文的风格特点,其中有辩证法思想。

  “义理”、“考据”与“辞章”,姚鼐认为三者的统一才是文章最高最美的境界。认为作家能兼三者之长的为好作家。这种主张实际上成为了桐城派的文学纲领。当时,在朝廷任职的姚鼐来到山东,登上了东岳泰山,后来就有了著名的《登泰山记》一文。全篇仅数百字,内容十分丰富,是融考据与辞章的典范。文章从泰山南北的汶水、济水写起,内容涉及天门、岱祠等诸多古迹,辞章优美。如写登上泰山之后“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义理、考据、辞章”对当时和后世都影响巨大。一方面,姚鼐实际上是站在维护理学的立场上,兼采考据的长处,以考据充实理学的空疏,从而提高桐城派古文的价值。一方面,这一主张如果推而广之,可以看作是对文章基本的要求。在今天同样有重要意义:“义理”要求言之有物,有思想性;“考据”要求立论扎实,有说服力;“辞章”要求字通句顺,也要有艺术性。

  他成为桐城古文派集大成者

  安庆桐城派研究的知名人士操鹏说:纵观姚鼐一生,仅8年的仕宦生涯,而读书、教书、著书,则是他毕生的主要活动。自乾隆四十一年至嘉庆二十年,几十年间,他先后任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江宁钟山书院主讲,精心培养了梅曾亮、管同、方东树、姚莹等一大批弟子,世称“姚门四杰”。这些学生都是笃守师说,对桐城派的传播作用甚大。桐城派古文之传,自方苞以文章称海内,上接震川,同邑刘大櫆继之益振,传至姚鼐则集大成。因此有“桐城家法,至此乃立,流风作韵,南极湘桂,北被燕赵”之说。清代著名学者周永年说:“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

  姚鼐与创始人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被盛誉为“中国古文第一人”。乾隆四十四年姚鼐成为了桐城派的核心。他耗尽心血编纂的《古文辞类纂》终于完成,共75卷,是古文辞赋选本,按照文章的应用分为十三类: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所入选的作品以战国策、两汉散文、唐宋八大家,以及归有光、方苞、刘大櫆等为主,表明了桐城派推崇古文的传统,为桐城派树立了散文史的“正宗”的地位。

(责任编辑:肩上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