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桐城网 > 桐城概览 > 图画桐城 > 内容

桐城孔城古镇:人烟开小聚 传说吕蒙城

2016-04-05 来源:合肥晚报 作者:胡堡冬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关键字: 桐城 孔城古镇
导读:孔城 说到孔城,不由得让人想到《桐旧集孔城》记有人烟开小聚,传说吕蒙城,那是说,三国时东吴大将吕蒙曾筑兵于此,在菜子湖上操练水军。那时,水面上桅帆耸立,排列着密密麻


孔城
 
    说到孔城,不由得让人想到《桐旧集·孔城》记有“人烟开小聚,传说吕蒙城”,那是说,三国时东吴大将吕蒙曾筑兵于此,在菜子湖上操练水军。那时,水面上桅帆耸立,排列着密密麻麻的战船,可谓声威赫赫,让不显山不露水的孔城成为当时的军事重镇。另据《宋史·李显忠传》载,宋将张俊、李显忠曾与金兀术大战于此,一时间杀得昏天黑地,好不惨烈。史书上的文字,都是说孔城与战争有关,也就是说,是 兵家的必争之地。兵家何以看重这么一座不起眼的小镇?
    长江浩浩荡荡,一路奔流入海,而春涨秋盈,在沿途分布了众多的湖泊。桐城东滨菜子湖,内湖航道与长江干流相连,自古水路通畅,富舟楫之利,是菜子湖孕育了孔城镇。孔城镇距县城较近,人们出行,皆选舟船之便。一时间,帆船往来,人流不断,可直接出入长江,上通巴蜀,下达沿江重镇;内河的船来簰往,孔城也成了落脚之地。宋、元、明、清以来,桐城陆路交通有东、南、西、北四条古道,而东大道是桐城至枞阳镇的古人行大道,经紫来桥、乌石岗、十五里坊到孔城镇;再由孔城至杨树湾、义津桥、官埠桥、到枞阳镇,计110里,大道网伦,络绎不绝,使孔城好不热闹。
    仁者爱山,智者乐水,那么孔城镇呢?当然是得水之便了。孔城河波光潋滟,盈镇而流,拐了个弯便注入菜子湖。但随之形成的水渠、水塘、水潭,以及水的萦绕与生发,使孔城镇成为名符其实的古镇水乡。水之清濯,楼台亭阁倒映其中,弄不清是我的幻觉,还是水的幻觉,反正孔城因水而有了韵致;水,因古镇而有了声名。桐城宋、元、明、清时的漕运渐具规模,至清代中后期,运粮的漕船大的可达50余吨,将桐城的稻米、茶叶、山货,还有桐城的大块文章,源源不断地运往外地。这便是,宋《元丰九域志》记载的:“淮南路舒州桐城九镇,孔城即九镇之一。”
    水,给孔城镇带来了繁荣。于是,人气渐旺,经商的、开饭店的、跑单帮的、开杂货铺的、打鱼打铁的;行船走码,说书卖艺,南来北往,各种各样,各得其所,据清末不完全统计,各种商号和店铺,多达254家。渐渐地便形成了一条南北走向、呈S形的街道,另有横街两条,附有三巷一弄。街,幽长,一眼难望其尽;巷,幽深,能踏出平平仄仄的韵;弄,狭窄,曲尽而意无穷。在方圆17万平方米的菜子湖一隅,皆是青砖灰瓦,木楼花窗,墙一律飞檐,但不翘角;砖雕、石雕、木雕,尽显玲珑;地铺石条,踏之若琴键铮铮有声。外地人疑似走入徽州,凝神一瞧,才知道这是桐城固有的古建之风。
    街内的朝阳楼系清代的“桐乡书院”、郑家大屋、黄家大屋、姚家大屋、蒋家大屋、程怡丰木料行(即程宅)、知府宅第,祠堂、书院、庵堂庙宇、货栈中的程家祠堂、雷祖庙、大王庙、痘神庵、茶庵、迎水庵、孚华煤油栈、亚细亚煤油栈,重点古建筑遗址中的都会桥、刘开故居遗址、东岳庙遗址、清真寺、万年台遗址数不胜数,但最为引人注意的,却是晚清重臣李鸿章的钱庄。
    李鸿章官至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文华殿大学士,可谓权倾朝野,被慈禧称为“再造玄黄”之人。他何以垂青孔城这样一座偏远的小镇?原来,李夫人是桐城周潭人,其子李经迈的老师是桐城派后期代表人物范伯子,范伯子的夫人姚倚云是桐城派一代宗师姚鼐的外曾孙女。或许,文化与血脉的贯通,让李鸿章对桐城情有独钟。那片置身老街的铺面,虽然清冷了些,但多重天井构成的阁楼、扶梯,以及雕梁和花窗,却显现着当年的兴盛和喧嚣,更折射出钱庄背后那个李氏庞大家世的支撑!这座钱庄的发现,引来很多专家学者的关注,有学者考证出这里还是一座“青楼”,是李鸿章之子李经迈开设钱庄的一部分。但不论怎样,孔城镇的繁盛,由此可见一斑了!
    水涤濯了孔城人,让孔城人乐观开朗,如水一般的无拘无束。人们闲来无事,爱喊上几嗓子;那湖上小调,轻悠悠,乐融融,最是动人心扉。孔城人敲打的十番锣鼓,则铿锵激昂,那阵势、那变化、那动作,莫不昂昂烈烈,敲击出孔城人的精气神!而高拔子,则声腔浑厚,从孔城街头唱到了京剧里、《词海》中,成为京剧《徐策跑城》的代表唱腔。杨福源、杨隆寿,这父子二人,从古镇走入灿亮的中国戏剧史。杨福源成为昆曲名师,杨隆寿则成为一代京剧名家,他在京城创办“小荣椿”科班,写连台本大戏,精心培养外孙梅兰芳,使之成为一代京剧大师,而成为家乡人的美谈……
    水给了孔城人以灵秀,于是文章大家、烈女豪杰代有人出。桐城派重要作家戴名世,是清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人。戴名世毕生为文,有记载的就有《四书朱子大全》、《困学集》、《天问集》、《芦中集》、《柳下集》、《时文全集》等几十部之多。戴名世为文重视文章理论,作文主张“立诚有物,率其自然”。讲究“道、法、辞并重,精、气、神合一”。被称为“桐城派的奠基人物”,只可惜,因“南山集”案发,惨死于大清朝那场惨烈的文字狱之中。
    但孔城的文脉并未因此寂然,紧随其后的是刘开。他虽家贫,但恪守桐城人的读书传统, 14岁将习作递给桐城派宗师姚鼐,姚鼐慨叹,“吾乡古文一脉,庶不至断绝矣”。刘开是重情重义的,与授徒孔城镇的杨玉峰交谊深厚,他说,“言论无虚日,风雨不能间,而寒暑未尝辍也。”有当权者看重刘开,欲招为乘龙快婿,刘开却不趋炎附势婉辞谢绝了。他一生不意仕进,成就卓著,与梅曾亮、方东树、管同并称“姚门四杰”。
    而后,又有桐城派后期大家戴均衡来了,他与同里文聚奎、程恩缓筹建桐乡书院,中国美学奠基人朱光潜、一代大哲方东美、中国计算机之父慈云桂、中共早期社会活动家尹宽、侠女施剑翘等大家名流均在此接受启蒙教育,戴均衡一生著有《味经山馆诗文钞》、《公车日记》、《杂记》等数十卷,堪谓著作等身。是水,让孔城人杰地灵,出大块文章。
    孔城很古老,1800年的历史,可谓深厚;孔城也很年轻,有关部门花大气力对老城进行了修复,修旧如旧,让这片历史遗存又焕发了青春……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责任编辑:桐网编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