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桐城 > 文化桐城 > 桐城故事 >

六尺巷——礼让和谐的历史典范

2015-02-10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山路水桥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关键字: 六尺巷
导读: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六尺巷——礼让和谐的历史典范 在去大别山的路上途径桐城,意外地上到了一堂礼让和谐的中华传统文化历史课。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六尺巷——礼让和谐的历史典范

 

  在去大别山的路上途径桐城,意外地上到了一堂礼让和谐的中华传统文化历史课。

  桐城是一个文化底蕴很深的市镇,赫赫有名桐城派是清代文坛最大的散文流派。姚鼐的传世之作《登泰山记》就是桐城派散文的代表作。

  但是我们这里要讲的是另一个故事,当然这与桐城文化也是息息相关的。

  清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是安徽桐城人,他的老家与桐城当地吴姓为邻居。

吴家翻修房子时,张家认为对方院墙侵占了自家的宅基地。宅基地都是世代祖传下来的,尺寸这种事可能本来就不十分清晰。现在吴家翻修房子,改变了“虽然模糊,但是相安”的原状,张家觉得吃了亏,要争个明白,也是可以理解的。于是张吴两家争执不已。张家人无法让吴家恢复原状,只好飞书京城把这件事告诉当朝宰相张英,等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总理”出面“摆平”此事。

张英读了家书,只是释然一笑,挥起大笔,写就一首打油诗,曰:“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真不愧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啊。

张家人读完张英回书,感到很是羞愧,“总理家属”虽然是吃了亏受了委屈,但也是深明大义的,怎么也不能为朝中“总理”丢脸啊!于是立即动手将院墙拆除,退让三尺。

张英和他家人那些豁达的态度、宽阔的胸襟和礼让的行为,感动了八方邻居。吴家也是明白人,自然心知肚明不能无动于衷被人耻笑。于是跟着起来积极响应,立即把自家已经砌好的围墙拆除,向后退让三尺。这样,两家之间原先紧挨的争议地区,反倒空出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

这条六尺(2米)宽30丈(100米)长的巷子,就此成了一段佳话,至今已留给了人们350年的思考和感悟。

毛泽东在建国后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曾经讲到过“六尺巷”这个故事,示意国家之间的事宜应该谦让、平等。

原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曾经来桐城六尺巷参观,当时她风趣地说“那时的吴家做得不太好。”(似乎是代表吴家做自我批评)引得周围人笑声一片。吴仪很认真地说:“六尺巷的故事告诉世人:大度做人,克己处事。”

这两个“懿德流芳”和“礼让”牌坊建造历史不详,感觉好像是新建的

 

 

 

 

 


 

  六尺巷景点可谓“小之又小”,风景和建筑也无奇特之处,故事更是几句话就能说完。却让人感悟和思考很多很多……

说明:

  本文中关于毛泽东、吴仪的两段话,是从网上搜来。而整个故事是山路水桥根据驴友“周导”的口头介绍、六尺巷口张英打油诗石刻、下图的《“六尺巷”酒》广告内容以及“博主的想象”写成。

  山路水桥认为描写这段“佳话传说”是不必拘泥于100%符合历史事实的。

 

 

 

(责任编辑:一苇过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