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桐城 > 文化桐城 > 桐城故事 >

吴魏遗韵 古邑风华

2015-02-10 来源:桐城文化馆 作者:许谦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关键字: 鲁肃 试剑石
导读:桐城“抵天柱而枕龙眠,牵大江而引枞川”,地处皖中,接江趋淮,素有“七省通衢”之誉,战略位置十分突出,历为兵家必争之地。

桐城“抵天柱而枕龙眠,牵大江而引枞川”,地处皖中,接江趋淮,素有“七省通衢”之誉,战略位置十分突出,历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公元220—265年),桐城境域,初隶属魏国,后归统于吴国,其间吴魏交锋争斗,刀光剑影闪耀,烽火狼烟弥漫,在这片热土上,既留有许多有据可查的历史遗存胜迹,也留下了许多美妙动人的民间故事传说。

曹休入瓮北峡关

三国鼎立之初,吴魏两国在皖中争斗十分激烈,吴国欲北上逐鹿中原,魏国图南下称雄江东,桐城大地遂成为两军对峙拉锯的战场。

魏太和二年(228)五月,魏国为了达到占领皖城(今潜山县)以便南下江东的目的,由大司马曹休率十万精兵自北方南下,围攻吴国皖城。

吴主孙权获悉此情后,做出了誓死保卫皖城的决策:一方面命辅国大将军陆逊为大都督,大将朱桓、全琮为左右,形成犄角之势迎战来犯之敌;一方面派鄱阳太守周鲂前往皖城郊外的曹营伪降,诱使曹休进入吴军设防之地而击溃之;同时,考虑到曹休战败后将会北逃回其老窠,必经桐城西北之境,其处地势险要,预设伏兵再击曹休溃兵。一番精心部署后,吴军按预先决策行动。

周鲂诈降,以割断自己的头发来表示诚意,曹休信以为真,喜上眉梢,这个自恃兵强马壮,不可一世而有勇无谋的骄将,不自觉地被周鲂诱入了吴军预先设伏之地,顿时战鼓齐鸣,喊声震天,陆逊、朱桓、全琮率领的吴军分别从南、东、西三面杀向了毫无战斗准备的曹军。

曹军陷入包围圈中,军心大乱,伤亡惨重,曹休欲攻占皖城的企图彻底失败,不得不带着残部被迫向北逃窜,陆逊率部乘胜追击,把曹休的溃兵驱赶到桐城境内。

自皖城至魏国的庐州,必经桐城西北山道。曹休溃兵逃至桐城西境的三道河下,山道狭窄,当陆逊追兵紧逼之时,曹军的战车被山崖挂住,只得弃车逃命,山崖处处留下被曹军遗弃的战车,此处就是被世人所称的挂车山,山下的大河则称之为挂车河。陆逊一路追赶逃窜的曹军,当曹军行至位于桐城北境时,进入了吴军预先设防的伏击圈。

北峡关与其南的大关,合称“两峡雄关”,此处地势险峻,关隘两侧群峰耸立,峭壁陡崖,吴军埋伏在关隘的两侧,溃败的曹军如同惊弓之鸟进入瓮中,吴军“自天而降”瓮中捉鳖,歼灭曹军万余,曹休险些也丢了老命,吴军大获全胜,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峡石之战。

“两峡雄关”则因此闻名遐迩。“天险分吴魏,严关峡石通。屏藩阻淮水,得失系江东。草木腾兵气,桑麻划土风。低头怜末路,炉炭拥曹公。”这是清康熙年间桐城诗人方中发咏叹峡石关的诗句,高度概括了峡石天险和曹休入瓮而败北的历史事实。


(图:新三国鲁肃)

鲁肃大义保河山

桐城隶属吴国后,就成为边境的北大门,北峡关外即是虎视眈眈、欲下江东的曹魏,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吴主孙权派文武全才的名将鲁肃屯兵驻防,镇边守疆,鲁肃不负主望,忠直不渝守疆土,大义凛然保河山,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历史胜迹和脍炙人口的传说。

鲁谼山、鲁王河的传说自桐城城北重镇吕亭西行,地势渐高,沿河而上七、八里,奇峰错列、层林叠翠、众壑纵横、深潭碧水,前阔后深连绵数十里,即当年鲁肃屯兵之处,无名山峦便被之为鲁谼山。

鲁肃屯兵设防时,在其主峰荒草尖上构筑了瞭望台,派兵日夜守望,自己也经常来此巡察,严密监视东北庐江、舒城方向的曹魏水陆大军的动静,以防来犯。荒草尖遂之称为望曹尖。源于荒草尖下的长河,经吕亭、孔城等地而注入菜子湖,鲁肃在屯兵之时,不忘百姓,曾率军大力治理疏浚,抗御洪涝和干旱,化水患为水利,大得民心,百姓感其德政,则称此河为鲁王河。

鲁肃亭、试剑石的传说鲁肃是个集文韬武略于一身的将军,每当军务闲暇便手不释卷。部将准备为他建雕梁画栋玲珑剔透的八角凉亭,便他休憩和读书。

鲁肃得知后婉言说:“旷寂山野,筑一陋亭,安于研读是矣!”于是,亲率士卒,就地取材,用粗石、松木和土瓦造了一座仅可容一人、一桌、一椅的四根柱子落地的小亭。自此,边督兵习武边读书研史。

后人据此撰联“治世以文,勘乱以武”铭于亭柱,以表示对这位儒将的敬慕之情。在一次带兵操练中,鲁肃手执利剑教练阵法,突然飞身跃上身后的一块巨石,朗声激励众官兵道:“拒曹伐魏,必操胜券,此心志日月可鉴也!”刹时手起剑落,巨石被劈成两半,接着又因势利导训诫官兵:“骄兵必败,如此石不堪一击!”众官兵睹石励志,练武日勤,警钟长鸣,防务日严,疆土稳固。

日后,这块从中剖开的巨石就被人们称为试剑石,今尚存,石上有阴刻行书三行:“此石,三国吴鲁子敬试剑古迹,士人汪天孝叙。”试剑石所在的山岗地顺理成章的称为试剑岭,位于今吕亭镇龙井村。

投子寺、寄母山的传说相传,一次吴魏交锋,鲁肃为了诱敌而南撤,将其子投放于桐城城北二里许的胜因寺中,曹军败溃逃走后,胜因寺声名大噪,香火旺盛,胜因寺改称为投子寺。此寺所在的凤凰山也改称为投子山了。

鲁肃幼小丧父,与母相依为命,屯兵驻桐时,其母亦在兵营,在一场争战中,老母患病,缘于军务紧繁,无暇服侍老母,便将老母寄养于安全地带的一座庵堂里(址在今大关镇梅弯村),战事结束,鲁肃前去探母,但其母已经辞世,遂扶柩葬于庵后山岗,此山岗后称之为寄母山,今坟冢隆然,乡人常往祭祀。鲁肃为保卫吴国山河,投子寄母,大义凛然,实令人敬佩。

鲁肃在桐城留下的历史胜迹和故事传说还有很多,如城西的指廪岭是他赠粮周瑜的所在,城北的吕亭左县是他所创建,还有鲁王墩、鲁城镇等遗址等,这些都寄托着人们对鲁肃当年在桐城屯兵驻防的深切怀念,以及对鲁肃从严治军、德政为民、大义守疆的由衷敬仰。

吕蒙驻守孔城

出生于桐城的清代学者、嘉庆进士徐璈,在他的《桐旧集·孔城》诗中云:“人烟开小聚,传说吕蒙城”,就是关于水乡古镇孔城地名缘由的记述。

吴主孙权为稳固处于边防要地桐城的局势,除派鲁肃驻防鲁谼山外,又命横野中郎将吕蒙驻守菜子湖滨,以形成完整的水陆军事防御体系。鲁肃凭借山峰关隘天然屏障,构筑了坚固的工事。而吕蒙则设想在滨湖之处筑一座城池,既可以屯聚物资粮草,又利于兵士休整运转,做到进可攻,退可守,同时还可以为民众提供一个集市贸易的场所,既利军又利民。

吕蒙为使设想变成现实,又进一步征求当地官绅和百姓对筑建城池的意见,集思广益,择善而行。大家都认为在菜子湖滨筑建一座城池是一举数得的好事,经过勘察选址,确定在大河入菜子湖的西岸高地筑城。由于吕蒙治军严谨,纪律严明,很受当地民众拥戴,当兵士们开始筑城工程后,四方民众主动前往助阵,军民协同奋战,月余后,一座三面环水的土城拔地而起,并任命了一孔姓人氏为该城首任长官,人们则称此城为孔城或吕蒙城,后逐渐形成了街市,明清时期已发展成为桐城四大名镇之一。

明弘治三年(1490)纂修的《桐城县志》记述的“桐城八景”,其中就有“桐梓晴岚”、“孔城暮雪”和“荻浦归帆”三景在孔城,每景后皆有七绝题咏,描述景致风貌和特色,至今仍牵动着人们的缕缕情思。

吕蒙在屯兵驻防的同时,还组织兵士养殖垦荒,在荒岗闲地上种粮,利用湖滩茂盛的青草养兔,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民众负担,民众见利用菜子湖滨滩地上青草养殖的成群白兔,就把菜子湖临近孔城的子湖部份称之为白兔湖。

岁月悠悠,吕蒙率众筑建的城池已不复存在,菜子湖也失去了昔日樯橹风帆的情韵,但吕蒙城美妙的传说仍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水乡古镇孔城的悠久历史风貌和深厚文化积淀。人们可以寻踪觅迹,去感受这座古镇的魅力,她从历史的深处走来,正在向那灿烂辉煌的康庄大道走去!

(责任编辑:一苇过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