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桐城 > 文化桐城 > 桐城故事 >

桐城故事之“双喜班”首闯上海滩

2012-09-08 来源:网络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关键字:
导读:1936年初,桐城县黄梅戏“双喜班”首闯上海滩,以其传统的剧目、名流的演员、优美的唱腔和精湛的技艺,大获成功,盛况空前,赞声不绝。

     1936年初,桐城县黄梅戏“双喜班”首闯上海滩,以其传统的剧目、名流的演员、优美的唱腔和精湛的技艺,大获成功,盛况空前,赞声不绝。

     黄梅戏双喜班,由桐城民间艺人汪文秉(箱主)、琚光华(挑梁花旦)于1919年冬合伙组建,几经磨炼,到20年代中期,已声震桐、怀、潜、舒及江南诸县。1933年,双喜班应丁永泉、潘孝慈之邀,由桐城到省城安庆的新舞台献演。此间,班主琚光华对黄梅戏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尝试。如请来京剧名优刘玉义传艺、琴师汪元量以京胡托腔;移植京剧剧目《玉堂春》、《乌龙院》、《双槐树》、《莲花庵》等为黄梅戏;利用彩带、长水袖等技法;取消锣鼓过门,代之乐器伴奏;突出演员个人演唱风格,减少后台帮腔等。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使农村黄梅戏逐步适应了城市观众的欣赏需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为了双喜班的生存和发展,琚光华决定带班闯入上海滩。他进一步延揽名流精粹,并实行以艺汁酬制,让技艺精湛的演员得到最高的报酬,使一大批黄梅精英聚集在双喜班门下,如丁永泉、潘孝慈、李正清、张精明、琚诗云、杨志友、李介谋、柯砚秋、查文艳、王剑峰等,生、旦、净、末、丑俱全,前后台呼应。1936年春节在上海正式上演,大获成功,锦旗、挂匾布满舞台上下,终使黄梅小戏震动了大上海,名震一时。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双喜班回到桐城。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