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桐城网 > 印象桐城 > 桐城故事 >

桐城:让人三尺又何妨

2015-02-10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采编):网友“天铎”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关键字:
导读:桐城在积极申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桐城市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为江淮文化圈的发祥地和集中地,国家商品粮基地,改革开放后设有国家星火密集区、东城十里工业园和双新经济开

桐城:让人三尺又何妨

桐城在积极申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桐城市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为江淮文化圈的发祥地和集中地,国家商品粮基地,改革开放后设有国家星火密集区、东城十里工业园和双新经济开发区,2010年被评为“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文化旅游名城”,现正积极申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

桐城在春秋时代是桐国的属地,唐至德二年〈757年〉立县,因忌安禄山叛唐,改当时的同安县为桐城县。现隶属安徽安庆市。古为“七省通衢”,有“中国文都”、“江淮第一城”之美誉。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地、丘陵、平原呈阶梯分布。大沙、挂车、龙眠、孔城四河汇注菜子湖,再经枞阳闸注入长江。

桐城:让人三尺又何妨

古城东作门附近的历史文化墙。

 

 桐城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境内峰峦叠翠,风光旖旎;历史胜迹,瑰丽多姿。古城区以及辖区每个乡镇都有自然风光和人文遗存,这在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中还是不多见的,尤以“两山(龙眠山、小龙山)一湖(嬉子湖)一城(古城)”最为著名。

桐城:让人三尺又何妨


在桐城旅行,住宿最好选择在老城区,可做二日游的安排:

第一天,古城游。路线:东作门南大街(古建筑群,宰相府、懿德流芳牌坊、六尺巷)文庙(桐城派陈列馆、桐城博物馆、严凤英陈列馆桐城中学(百年老校)东大街(古建筑群

古城不大,最好步行慢慢体味。

第二天,郊外游。龙眠山(龙眠镇)与小龙山(罗岭镇)绵延百里,峰峦叠翠,风光旖旎,是桐城最佳风景区,嬉子湖(嬉子湖镇。沿湖湿地连绵,渔村古朴,梭飞网亮,鸥鹭翔集,为桐城八景之中的“松湖落雁”美景地。离嬉子湖不远有个落凤窝,是个“日有千人唱喏,夜有万盏明灯”的滨湖胜地,自清代宰相张英的祖母葬在这里后,张家出了父子两代宰相,有了“帝许江南第一家”的显赫尊荣。附近还建有桐城活海欢乐水世界。可选其中的一、二处游览,需坐乡镇线中巴车前往。

 

桐城:让人三尺又何妨

魅力古城一瞥。

桐城古城区为桐城市(县)治所在地,已有一千二百余年历史。古城坐北朝南,背依玉屏、投子、龙眠三山,旁挟石河、龙眠二水,山光水色,分外妖娆。古城初名山城,民国时改为孟侠镇,新中国建立后定名为城关镇。

桐城:让人三尺又何妨

古城集锦。

古城建造典雅,曲折回旋,有“七拐、八角、九弄、十三巷”之称。城中保存完整或经修复的古建筑有:“桐城文庙”(宏伟壮观,体现桐城文化特色);“东南二老街”(飞檐翘角,体现明清建筑特色);“告春及轩”(造型精美,具有江南风韵);“紫来桥”(五垛四孔,横跨龙眠河上);“静土莲社”(幽静肃穆,仿佛置身仙境的佛庙);“仙姑井”(千年不涸,富有传奇色彩)等等。

桐城:让人三尺又何妨

桐城文庙。

在古城,几乎每走一步,就有一处名人遗存,诸如方学渐的“讲学园”,方以智故居“潇洒园”,左光斗故居“啖椒堂”及“左公祠”,张英、张廷玉“宰相府”及“六尺巷”遗址,姚鼐的“惜抱轩”及其手植的银杏树,姚莹故居,姚元之旧馆“竹叶亭”,方东树家庙,方宗诚故居“九间楼”,吴汝纶藏书处“半山阁”,方守敦吟诗亭“凌寒亭”,以及近代革命烈士吴樾故居等等。

桐城:让人三尺又何妨

桐城派在中国文坛引领风骚二百年。


桐城人文勃兴,代有英才。唐宋两代的曹松,一以诗名,一以画显。明清时期,中进士者就达240余人。其中,京师大学堂首任总教习吴汝纶先生创办的桐城中学是百年名校。清代文坛上的桐城派,是著名的散文流派,影响二百年之久。桐城又是黄梅戏之乡,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就出生、成长在这里。当代著名学者和作家朱光潜、方东美、叶丁易、方孝岳、方令孺、马茂元、光仁洪、舒芜等,也都在家乡古城留下青少年时期的足迹。著名古建筑家、文史学家罗哲文考察桐城古城后著文写道:“想过去冠盖满京华,文章甲天下;看今朝人文重崛起,再度领风骚。”

桐城:让人三尺又何妨

紫来桥。

在桐城,我印象最深的是“六尺巷”。在短暂的访问中,先后两次造访这个地方(一早一晚)。

六尺巷位于安徽桐城的西南一隅,在市区西环城路的宰相府内(省康复医院内)。六尺巷,东起西后街巷,西抵百子堂。巷南为宰相府,巷北为吴氏宅,全长100米、宽2米,均由鹅卵石铺就。

桐城:让人三尺又何妨

桐城派文化陈列室。

据《桐城县志》记载,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族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谁也不肯相让,别人也不敢劝阻。纠纷越闹越大,张家人便把这件事通过家书告诉了张英,企望张英说句话“摆平”吴家


桐城:让人三尺又何妨

百年老校——桐城中学。

张英大人阅过来信,释然一笑,拿起笔写了一首诗。诗曰:“一纸书来只为墙(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写毕交给来人,命快速带回老家。

家里人一见书信回来,喜不自禁,打开一看是首打油诗,开初败兴得很,后来一合计,照着张英的办法做了,立即将垣墙拆让三尺。乡里乡亲交口称赞张英“宰相肚里能撑船”,张家人的态度旷达。吴家一家人一看,顿受感动,也把围墙向后退了三尺。两家之间空出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争端平息了,也方便了人们的穿行,六尺巷由此得名。六尺巷不过百米,留给人们的思考却是无尽。

桐城:让人三尺又何妨

见证中华民族美德传统的六尺巷。


据说,毛泽东主席在建国后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曾经讲到这个故事,示意国家之间的事宜应该谦让、平等。原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来桐城六尺巷参观时,曾风趣地说“那时的吴家做得不太好。”(似乎是代表吴家做自我批评)引得周围人笑声一片。吴仪很认真地说:“六尺巷的故事告诉世人:大度做人,克己处事。”

桐城:让人三尺又何妨

六尺巷集锦。


六尺巷现在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华民族和睦谦让美德的见证。六尺巷以及后来的这些故事说明,包容厚德,平等忍让,是一种美德,从古至今,源远流长。凡涉及利益的事情尽可能协商,而不能苛刻计较,只有心胸开阔,恭谦礼让,社会才会和谐,心情都得到舒畅。

桐城:让人三尺又何妨
 

 

(责任编辑:桐网小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