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桐城 > 综合资讯 > 社会 >

拍乡景 说乡音 卖乡味 解乡愁 桐城网红老农的“新农活”

2021-03-23 来源:安庆新闻网 作者: 常艳 潘月琴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导读:桐城市大关镇麻山村有些村民想不明白,村里一对60多岁的老夫妻,其中一个还不识字,却成了网红,不仅三天两头往外地寄农产品,还隔三差五有外地人上门购物,过去难卖的山芋粉
     桐城市大关镇麻山村有些村民想不明白,村里一对60多岁的老夫妻,其中一个还不识字,却成了网红,不仅三天两头往外地寄农产品,还隔三差五有外地人上门购物,过去难卖的山芋粉、米面、茶叶等农产品,他们不出家门就卖了出去,收入还比以前高。
 
  麻山村村民口中的这对老夫妻叫王中明和胡右霞,今年都已64岁,曾经还是贫困户。王中明读过三个月初中,而胡右霞不识字,自2020年2月13日,他们以“麻山胡大姑”为名,在抖音发布第一条短视频以来,已发布230余条,累积了1.5万粉丝,总获赞达17.2万个。
 
  花甲之年成网红,用夫妻俩的话说,是“意料之外”。
 
  “现在生活好,拍视频就是想记录农村的日常生活,纯粹就是爱玩,但没想到有很多人点赞,一下子提高了我们的积极性。”王中明笑着说,每天都想拍一两条。
 
  王中明为人风趣,闲不住。胡右霞虽然不识字,但也是开朗爱说好学之人。在晚辈们的指导下,他们很快掌握了拍摄方法。于是由王中明负责编剧、导演兼演员,胡右霞负责拍摄、解说的草根团队诞生了,王中明也成了老伴镜头下当之无愧的“男一号”。
 
  刚开始只想记录农村生活,但随着粉丝量增多,王中明有了新想法:“现在很多农村孩子都外出务工,对农村生活很不了解,很多城里人连农作物都不认识,把小麦当韭菜的人很多。我想通过我的拍摄,让他们知道二十四节气时农村都干什么,让他们看到油菜是怎么从秧苗变成菜籽油,山芋怎么变成山芋粉、粉丝的。”
 
  于是,王家的2亩地、12亩茶园和4亩多油茶林以及麻山村田园风景成了他们的拍摄主场,二十四节气里的农村给了他们取之不尽的拍摄素材:从谷雨摘茶到立夏收油菜再到小满收小麦;从春天做蒿子粑到夏天榨菜籽油;从秋天制作山芋粉到年底制作冻米糖……原汁原味的农村生活和劳作场景,配上夫妻俩风趣的对话,粉丝量、点赞数蹭蹭上涨。
 
  去年5月,在老俩口发布视频的第四个月,就有网友在评论区询问要加“胡大姑”微信,想购买他们的土特产。“第一次买家里的农产品是一个铜陵的粉丝,专门开车来,买了一只鸡、20斤米,100多块钱。”胡右霞说,后来买农产品的人越来越多,每天都有人要加微信。
 
  在“麻山胡大姑”的微信通讯录里,270多个联系人中,家里的亲戚朋友只有三四十人,剩下的200多人都是抖音上添加的网友。“有一半是在外地的桐城人,通过我们的视频看一看家乡的变化,听一听乡音,再买点土特产尝一尝家乡的味道。”
 
  给北京的网友寄过8斤菜苔,给广州的网友寄过20个蒿子粑,养的黑猪被人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整头订走,山芋粉、米面、菜籽油、大米等自家制作的农产品也都卖到了北京、上海、天津、湖南、江苏等地。订购农产品的人越来越多,山芋粉、粉丝、米面、米粉供不应求,王中明再也不用去城里的饭店挨个推销,去年还在村里收了五六十斤山芋粉。“现在马上春茶上市,已经有好几个人下了订单了。”王中明喜上眉梢。
 
  网上卖货,给“胡大姑”带来了不低的经济效益。蒿子粑3块钱一个,2000个销售额就有6000元;两头黑猪比市场价高出1500元;还有山芋粉、米面、菜籽油、茶叶、油茶、土鸡等,不到一年增收10000多元。
 
  如今,“麻山胡大姑”通过短视频在手机上卖农产品,还供不应求的事在村里传开了,俩人也成为远近闻名的红人。王中明说:“现在我家的农产品不愁卖了,但是村里还有人家的农产品不好卖,下一步我想帮村民代销农产品,帮大家一起带货,推介麻山。”
(责任编辑:肩上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