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桐城 > 综合资讯 > 亲子 >

学会控制情绪 打破亲子间语言暴力的“玻璃墙”

2017-10-25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导读:调整情绪语言,提升教养质量 情绪是一把双刃剑,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问题不在情绪本身,而在于其表达方法是否适当;作家毕淑敏说良好的心情是一种生产力,会拓展个体认
        调整情绪语言,提升教养质量
 
        情绪是一把双刃剑,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问题不在情绪本身,而在于其表达方法是否适当”;作家毕淑敏说“良好的心情是一种生产力”,会拓展个体认知和思维弹性、提升创造性。当儿童觉得不安全时,就会降低记忆和发现知识、获得习得乐趣的能力,常常对他人充满敌意或容易畏缩。要改善亲子关系、提升教养质量,父母首先要学会调整情绪语言。
 
        众所周知,无条件的爱,是亲子关系最好的黏合剂。父母有条件的、选择性的爱的表达,如“你要是考不好,妈妈就不要你了”,常常让孩子感觉焦虑,害怕父母不爱自己,于是会不断地讨好父母,在亲子互动中容易察言观色、犹豫不决,失去自我决断力。唯有绝对的、无条件的爱,如“考不好没有关系,这只是暂时的困难,妈妈会陪着你”,这样的爱才能让孩子有勇气尝试错误,有勇气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独立而行,探索未来。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父母和家才是温馨的,才能成为孩子最终的安全舒适区。
 
       诚如台湾著名学者洪兰教授所说,孩子是上天赐给父母最好的礼物,当父母愿意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事情时,亲子关系就亲密了。当父母尊重孩子的看法时,他的心房就打开了。当孩子全心全意爱父母时,养儿育女的辛劳才会变成甜蜜的人生回忆。
 
       情绪不是用来压制的,而是亲子关系重要的沟通途径。因此,父母应时常反省自己情绪状态,选择合适的言语来表达情绪,选择合适的方式来排解情绪。在亲子互动中,父母掌控着沟通的绝对权力,应谨慎反省自己的情绪状态,学习选择合适的情绪表达或反应方式,尤其要注意如何恰当地表达破坏力比较大的气愤等情绪。
 
       远离伤害的最好方法,就是控制怒火带来的破坏力。父母如果是工作带来的情绪不佳,应避免迁怒于孩子,冷静下来,力求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可以告诉孩子“妈妈最近工作压力有点大,心情不太好,但是跟你没有关系,可以让我安静一会儿吗?”如果是亲子互动中出现的不佳情绪,则要避免简单否定孩子,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比如“你又没有完成功课,妈妈感觉很不开心,因为我很担忧你的学业会逐渐落下,我想知道你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了呢?如果有困难,说出来,妈妈陪伴你一起面对。”
 
       面对孩子的问题,父母选择理解和支持,从表达“我”的感受开始,而不是简单地发泄不满,孩子就不会简单地沉迷在各种情绪纠结中,才有可能在失败中真正学到经验。探索问题出现的原因,既避免了简单武断的批评引起的冲突,又为孩子示范了正确处理情绪的方式,引导孩子自己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相反,父母如一味忍耐,反倒让孩子在不清晰的亲子互动中模糊了必要的边界,要花更多时间来猜测父母的心思,以讨好或取悦父母,却不能解决问题。直到父母忍无可忍,以更爆炸性的生气方式来表达对孩子的错误的愤怒。父母张牙舞爪的情绪表达,让孩子感觉莫名其妙,无所适从,对父母产生恐惧,内心只想远离父母。
 
        允许孩子犯错,鼓励孩子表达情绪
 
        孩子就是孩子,有很多行为他们自己都控制不了,真不是故意跟父母对着干。父母要允许孩子犯错,更要陪伴孩子从失败中吸取经验,让失败成为成长的契机,转危为机。
 
        父母接受孩子会犯错的事实,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就可以心平气和地协助他们成长。反观父母的成长过程,也常常为自己的拖沓、懒散找借口,为什么就不能多包容一下孩子的磨蹭、不乖呢?孩子哭的时候给他一个拥抱,说“我知道你很难过,你想出去玩,但是现在到睡觉的时间了”,帮他明确表达出来;“你想哭就哭吧,妈妈陪着你”,鼓励他表达情绪。这样做,孩子清晰地知道情绪来自哪里,才不会无休止地大哭大闹。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父母首先要了解孩子的感受,同理或回应他们内心可能出现的内疚和难过的情绪。一般来说,面对失败,孩子的内疚或难过说明他们内心很想上进,也努力了,只是现实结果出乎意料。这时父母要关心孩子的情绪,感受孩子的感受,给予他们表达自己感受的空间和时间。
 
        及时的情绪表达,让孩子面对问题或困难时不再只是焦虑或沮丧。父母陪伴孩子总结失败的教训,协助孩子真正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把孩子的失败标签为“蠢笨”。孩子内心会感到安全,就有勇气去探索错误的缘由。
 
        孩子犯错或失败时,更需要父母的支持和安慰、陪伴和鼓励。如果父母用讥讽或嘲笑的方式雪上加霜,无疑是在孩子的内心深处贴上难以消除的负面标签。面对只问结果、不陪伴解决问题的父母,孩子往往会自动从亲子互动中退出,让双方关系横亘着坚硬的玻璃心墙,看得见彼此,却走不进彼此的心。

        调整情绪语言,提升教养质量
 
        情绪是一把双刃剑,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问题不在情绪本身,而在于其表达方法是否适当”;作家毕淑敏说“良好的心情是一种生产力”,会拓展个体认知和思维弹性、提升创造性。当儿童觉得不安全时,就会降低记忆和发现知识、获得习得乐趣的能力,常常对他人充满敌意或容易畏缩。要改善亲子关系、提升教养质量,父母首先要学会调整情绪语言。
 
        众所周知,无条件的爱,是亲子关系最好的黏合剂。父母有条件的、选择性的爱的表达,如“你要是考不好,妈妈就不要你了”,常常让孩子感觉焦虑,害怕父母不爱自己,于是会不断地讨好父母,在亲子互动中容易察言观色、犹豫不决,失去自我决断力。唯有绝对的、无条件的爱,如“考不好没有关系,这只是暂时的困难,妈妈会陪着你”,这样的爱才能让孩子有勇气尝试错误,有勇气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独立而行,探索未来。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父母和家才是温馨的,才能成为孩子最终的安全舒适区。
 
       诚如台湾著名学者洪兰教授所说,孩子是上天赐给父母最好的礼物,当父母愿意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事情时,亲子关系就亲密了。当父母尊重孩子的看法时,他的心房就打开了。当孩子全心全意爱父母时,养儿育女的辛劳才会变成甜蜜的人生回忆。
 
        情绪不是用来压制的,而是亲子关系重要的沟通途径。因此,父母应时常反省自己情绪状态,选择合适的言语来表达情绪,选择合适的方式来排解情绪。在亲子互动中,父母掌控着沟通的绝对权力,应谨慎反省自己的情绪状态,学习选择合适的情绪表达或反应方式,尤其要注意如何恰当地表达破坏力比较大的气愤等情绪。
 
       远离伤害的最好方法,就是控制怒火带来的破坏力。父母如果是工作带来的情绪不佳,应避免迁怒于孩子,冷静下来,力求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可以告诉孩子“妈妈最近工作压力有点大,心情不太好,但是跟你没有关系,可以让我安静一会儿吗?”如果是亲子互动中出现的不佳情绪,则要避免简单否定孩子,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比如“你又没有完成功课,妈妈感觉很不开心,因为我很担忧你的学业会逐渐落下,我想知道你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了呢?如果有困难,说出来,妈妈陪伴你一起面对。”
 
        面对孩子的问题,父母选择理解和支持,从表达“我”的感受开始,而不是简单地发泄不满,孩子就不会简单地沉迷在各种情绪纠结中,才有可能在失败中真正学到经验。探索问题出现的原因,既避免了简单武断的批评引起的冲突,又为孩子示范了正确处理情绪的方式,引导孩子自己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相反,父母如一味忍耐,反倒让孩子在不清晰的亲子互动中模糊了必要的边界,要花更多时间来猜测父母的心思,以讨好或取悦父母,却不能解决问题。直到父母忍无可忍,以更爆炸性的生气方式来表达对孩子的错误的愤怒。父母张牙舞爪的情绪表达,让孩子感觉莫名其妙,无所适从,对父母产生恐惧,内心只想远离父母。
 
       允许孩子犯错,鼓励孩子表达情绪
 
        孩子就是孩子,有很多行为他们自己都控制不了,真不是故意跟父母对着干。父母要允许孩子犯错,更要陪伴孩子从失败中吸取经验,让失败成为成长的契机,转危为机。
 
        父母接受孩子会犯错的事实,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就可以心平气和地协助他们成长。反观父母的成长过程,也常常为自己的拖沓、懒散找借口,为什么就不能多包容一下孩子的磨蹭、不乖呢?孩子哭的时候给他一个拥抱,说“我知道你很难过,你想出去玩,但是现在到睡觉的时间了”,帮他明确表达出来;“你想哭就哭吧,妈妈陪着你”,鼓励他表达情绪。这样做,孩子清晰地知道情绪来自哪里,才不会无休止地大哭大闹。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父母首先要了解孩子的感受,同理或回应他们内心可能出现的内疚和难过的情绪。一般来说,面对失败,孩子的内疚或难过说明他们内心很想上进,也努力了,只是现实结果出乎意料。这时父母要关心孩子的情绪,感受孩子的感受,给予他们表达自己感受的空间和时间。
 
        及时的情绪表达,让孩子面对问题或困难时不再只是焦虑或沮丧。父母陪伴孩子总结失败的教训,协助孩子真正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把孩子的失败标签为“蠢笨”。孩子内心会感到安全,就有勇气去探索错误的缘由。
 
       孩子犯错或失败时,更需要父母的支持和安慰、陪伴和鼓励。如果父母用讥讽或嘲笑的方式雪上加霜,无疑是在孩子的内心深处贴上难以消除的负面标签。面对只问结果、不陪伴解决问题的父母,孩子往往会自动从亲子互动中退出,让双方关系横亘着坚硬的玻璃心墙,看得见彼此,却走不进彼此的心。

(责任编辑:肩上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