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桐城网 > 桐城新闻 > 平安桐城 >

桐城古城墙:残垣下的泣诉

2015-07-27 来源:安庆日报 作者(采编):桐网编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关键字: 桐城 古城墙
导读: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70多年前,日寇在中国大地上烧杀抢掠,使中华民族陷入水火之中。而对于桐城,日寇的飞机轰炸,这座江淮之间的千年古城,其建筑与文化罹遭了空前的劫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70多年前,日寇在中国大地上烧杀抢掠,使中华民族陷入水火之中。而对于桐城,日寇的飞机轰炸,这座江淮之间的千年古城,其建筑与文化罹遭了空前的劫难:巍然屹立了三百余年的桐城古城,城垣遭到拆除,这是日寇犯下的滔天之罪,桐城人没世不忘。

       日寇初次进犯桐城是在一九三八年六月十三日,汽车由黄柏岭、北峡关两条大路进入桐城境内。

        敌兵并未驻扎于城中。可叹的是城内无兵警防卫,一座富庶的县城,在兵荒马乱的年月,竟残遭匪盗的肆掠和流民的哄抢。桐城马后文先生拟古意作《城劫》一诗,叙录这次桐城的劫难:"寇攻津浦路,徐州乃不守。乘势逼庐舒,桐城陷敌手。维时在夏五,兵临小关口。居民逃尽空,吏卒弃城走。……通衢无兵民,住宅列左右。竟起大盗心,撞开户与镛。搬运室中物,初仅粮与糗。继乃无不为,视若所当受。"

       这时,大户人家上至楼阁,下及地窖,金玉宝器,书籍字画碑帖,以及衣服食品,一切竹木器物之类都洗劫一空。有些参与掠抢的流民遇到返回的日军,反遭枪杀,所掠得的物品竟被日军夺去。更为痛惜的是,敌军离开桐城后,桐城县当局派兵队下乡搜查,乡民所哄抢的字画书籍,既无处出售,又不能作糊口日用,纷纷害怕一旦搜出,反招祸患,便将这些文物或埋于田园山洞,或化为灰烬。姚孟振先生亲眼目睹,有乡下杂货店竟然用金陵书局初版《后汉书》残叶包裹花生蚕豆之类的零食。时人扼腕叹息,这真是桐城文化罹遭的又一次巨大的浩劫!

       日寇的铁蹄没有碾断桐城南门公路桥。七月上旬日军遁迹南去,县当局竟然以桐城境内无敌踪,向上报告太平无恙而不作防御,日寇的车辆辎重竟能从怀宁高河埠至舒城七里河约二百华里公路上通行无阻。二十几天后,日军再次由安庆进入桐城境内,这一次犯境,日军先以数辆兵车窥探虚实,不敢贸然深入城内。县常备队兵卒依城驻扎,见敌来则避于山里,不作抵抗。日军见此情形,无所畏忌,长驱直入由桐城越过舒城,直达合肥。这一次日兵作了长远计划,沿路联络紧凑,节节驻防,合安公路沿线所有车站、桥梁都留兵守护。驻扎在桐城县城西山求雨顶的一队日兵,凭地理优势,窥伺城中动静,竟无官兵抗击,任意肆虐。回忆此情形,对此马后文《城劫》一诗也有叙述:“追溯桐城陷,五月十六日。未几自引去,踪迹殊飘忽。自七月初十,再将城攻夺。至八月十二,全数始退撤。洋桥半焚毁,电杆尽锯截。前后几何时,屈指仅两月。中间所作为,残暴乃非一。吾闻寇在城,多仅百余孽。……司令设南门,城街驻骑卒。窗扉尽拆除,墙壁穿洞穴。有灶不以爨,腥膻盛晡啜。有薪不以炊,器具供燃热。毁坏南门关,内外行汽车。发枪及行人,纵火焚蓬荜。鸡猪遭搜罗,妇女肆污蔑。一妇痛饮刀,一尼惨被。分兵守四门,未有能逃脱。……”

       日寇第二次离开桐城后,安徽省战时民众总动员委员会暨军事长官通令各县作防御部署,拟订了三条策略:一为破坏公路以断交通,二是拆毁城垣以免资敌,三是疏散人口以备空袭。其中的二、三两条,是桐城城墙拆除的直接缘由。

       原来抗战进入不到一年时间,桐城即遭到日寇敌机轰炸。日寇南侵试图进窥武汉,由陆路从合肥南下掠夺桐城时,以空军作掩护,向皖西南潜山、太湖、宿松、黄梅等地进犯。一九三八年端午节前,敌机四枚炸弹投向桐城县城潘家拐,炸毁民房十几间,伤及千年古树数株;六月十二日,城内男、女中学旁各落下一枚炸弹,炸伤男中学生一人。同日,日军飞机向大、小关境内投下数十枚炸弹,村民死伤无计。一九三九年后,日军重点向桐城东、南、西乡村庄进犯,境内练潭、横山埠、义津桥、罗岭雨坛岗、会宫市乡等地都遭到了敌机轰炸。房秩五先生创办的浮山中学遭到敌军六架飞机轰炸,校舍成为废墟,“罡风吹断故园春,”房先生在上海,闻讯后伤感不已。最惨烈的一次是在十一月五日午前,五架敌机自西向南隆隆有声,向县城投掷了四十多枚炸弹。从国民县党部后身沿南大街抵南门外关厢口,民宅及商铺门面数十间被毁,殃及十余家,死伤六十余人。桐城县城经此巨创,人心惶恐,绅商各界纷纷逃亡他乡。

          一九三八年冬,安徽省下达拆除城墙的命令,屹立了四百余年的古城遭遇空前劫难,这此劫祸离崇祯乙亥之难近三百年。命令一下达,桐城有识之士奋起呼吁营救保全,姚孟振先生在他的《纪略》中写道:

        “桐人以为城之险要,不在城而在山。若城西负山求雨顶一带不守,则全城在目,可探囊而取不难也。今留一城,承平时可防盗贼之小乱;若遇大乱,敌我皆不足为要害,有关有无也。”

        国民党省部对于民众的舆情全然不顾,省令终于施行。1939年春,桐城县拆除城垣委员会,征集民夫对城墙实施拆毁。初意非二、三月期限不能完成,拆城委随即想到一个既“利民”又利工的策略,允许砖材石料等物料悉归民夫所有。于是全城青壮妇孺,争先藉以渔利,不到一个月功夫,砖材四散。“大工”告竣,城墙根石基开辟为后来的东、西环城马路。姚孟振先生及一班缙绅贤达顿脚喟叹:“前代官绅一片心血,不知流于何地矣。”
      

当时负责拆城的是罗成均及其继任魏际青两任县长。县长罗成均于民国29年3月底离任,继任县长魏际青于4月初到任,应该说,执行拆城的方案在罗成均任上,而最后收拾残局落到了魏际青头上。下令拆城的人不知是川军还是桂系,利剑高悬,只恨国民党桐城县当局狃于上级命令,颟顸无知,六里周长的城墙一月之内就不见了踪迹,剩下的残墙瓦砾,连同敌炸弹的坑穴,古城四处狼籍。

(责任编辑:云晓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