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桐城 > 桐城新闻 > 美好乡村 >

乡风文明建设需要“铸魂”

2019-05-06 作者:张波 杨再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导读:在乡村物质生活条件变得越来越充盈、互联网+及自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尤其是年轻群体的生活方式的价值取向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一个良好的乡风文明外部环
        在乡村物质生活条件变得越来越充盈、“互联网+”及自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尤其是年轻群体的生活方式的价值取向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一个良好的乡风文明外部环境是助推这种变化持续向好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现今一个个和谐、文明、健康的美丽乡村正在逐步建成,但要想长期持续保持这种良好的乡村文明状态,就必须在乡风文明建设“铸魂”上下足功夫。
  在乡风文明建设中还存在哪些弱项呢,笔者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面广而不细。由于各地人文、经济以及地理环境等存在的差异,就像沿海与内陆、山区与平原等每个不同地域和不同群体的乡村在文明程度以及乡风文明的类型上都存在一些差异。在全面推进乡村文明建设中,一些地方没有把这种“差异”考虑进去,一些举措还不够细化量化,存在重道德轻法治、重文化轻经济等“面对面有余而点对点不足”的现象,或者缺少深入调查研究的因地制宜更加个性化、精准化的的深度举措,造成人民群众的乡风文明价值导向存在偏差,比如一些乡村还普遍存在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人情消费越演越烈或者娱乐转化为赌博等现象。
  多元化不足。乡风文明的“文明”二字指的是乡村经济文化、生态环境以及乡村治理等多个方面达到一种先进的状态,绝不只是靠着某一方面的成效就可以实现的。一些地方在乡风文明的打造中存在让文化与道德唱“独角戏”的或者传播倡导文明乡风的载体局限于张贴海报、挂宣传横幅、印发宣传单页以及“三令五申”等单元化、形式化的方式方法。殊不知,只有经济文化、生态环境、道德于法治等在乡村相容共生以及不断创新一些多元化传播下沉载体和丰富性的体制机制才能实现真正的乡风文明。
  互动性欠缺。在乡风文明建设中,有的地方没有很好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发挥出建设文明乡风的能动作用,没有按照“政府主导+群众主体”这个模式,人民群众与政府部门之间缺少共同交流、共同参与的平台。或者存在原封不动照搬其他地方的先进经验来建设或者“漫灌式”“大锅饭式”实施举措,缺少实地田野调查和走访以及跟当地人文环境的“对话”,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往往造成“一厢情愿”的尴尬局面。
  针对这些短板,那么如何铸“魂”,又要铸什么“魂”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挖掘优良传统,铸“文化魂”。每个地方都有着独特的历史人文背景,有着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乡风文明建设就必须要想方设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嵌入其中。充分发挥乡贤以及本土文化传承者的纽带作用,进一步繁荣乡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把传统优秀文化的经典精髓、品德故事以及深刻内涵等通过现代宣传载体多向传播开来,对人民群众达到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还必须搭建公共服务部门和人民群众互通互联互动文化交流平台,把铸“文化魂”嫁接到现代文旅节、地方特色艺术节以及传统节日庆典等活动当中去,形成一股春风化雨的文化力量。还要注重从乡村群众日常生活中找准价值取向的共鸣点和情感的交汇点,培养教育正确的道德责任的文化认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成人民群众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真正让乡风文明焕发新魅力,展现新气象。
  加强综合治理,铸“法治魂”。法治定纷止争,它是一个地方和谐稳定、健康文明的坚强保障。随着农村“三变”、基层信访维稳等乡村发展过程中新情况的出现,必须适时增加相应的法律法规供给以及“一约四会”“村规民约”“道德讲堂”这样的机制供给,不断完善乡村的综合治理体系。在执法上要提升乡村执法队伍法治意识和职业素养,做到规范执法、文明执法。逐步健全乡村行政执法机制,把执法力量下沉到村组,尤其重点聚焦“扫黑除恶”、“污染防治”打击邪教和“黄赌毒”等专项行动,确保乡村治安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双向提升。在司法上应当进一步提高司法机关办事效率,降低司法成本,实现司法救济和司法调解,要主动在涉农案件的立案环节提供便捷服务,充分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确保矛盾在一线解决。在普法上要加大力度,增强农村基层干部法治观念,提高农民法治素养,可以通过开展法治竞赛、放映法治电影、组织法治文艺节目表演、利用门户网站等“接地气”的方式,增强普法工作的吸引力,增强法律服务工作的主动性,让广大人民群众“找得到法”“用得到法”“信得过法”,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建设美丽乡村,铸“发展魂”。发展促进稳定,想要确保美丽和谐乡村的长久持续性就需要稳定的发展来作保障。而乡村建设必须紧紧盯住当前乡村发展趋势和国家政策的大环境,所以如今乡村发展就要不断加大农村“三变”改革以及休闲旅游观光农业、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多功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力度,创新建立“政府主导+村级经济合作组织实施+人民群众参与”的发展模式,把新产业新业态向乡村下沉,盘活乡村的资产资源,激发发展潜力,让人民群众有获得感。也可以结合脱贫攻坚战,把中央及省市等各级资金用在切实的发展上来,因地制宜的发展到村项目,促进就业和增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乡村发展还离不开人居环境的发展,必须以农村“三大革命”、“文明创建”以及“污染防治攻坚”等专项行动为抓手,下大力气搞好改水改厕、环境治理及乡村绿化亮化等各项工程,着力打造起一个宜居宜业、生态和谐的美丽乡村,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乡风文明的建设是一项持久战,不光要“塑形”更需铸魂,唯有不断促进乡村人文、自然、经济等协同发展,更大程度地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相逢一笑”的乡村生态定然会长盛不衰。
(责任编辑:云晓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