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桐城 > 桐城新闻 > 工业 >

【“十三五”成就巡礼】工业“引擎”奏响发展“最强音”

2020-10-16 来源:桐城新闻 作者:赵玲玲 曹姗 戴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关键字: 桐城 工业经济
导读:编者按:近5年来,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推进改革、发展、创新,取得了辉煌成就,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从今天开始,
       编者按:近5年来,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推进改革、发展、创新,取得了辉煌成就,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从今天开始,桐城融媒体中心开设【“十三五”成就巡礼】专栏,集中报道“十三五”期间桐城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和成功经验,以激励全市上下继往开来、凝心聚力、再创“十四五”发展新业绩。
 
  工业兴则桐城兴,工业强则桐城强。五年砥砺奋进,五年豪迈跨越。“十三五”期间,桐城工业发展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图为攀登集团自动化生产线。

  五年来,桐城工业经济实力日趋壮大。

  “十三五”以来,桐城工业增加值从140.9亿元增164.8亿元,逐年稳步提升。我市连续多年跻身“全国中部百强县(市)”“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全省民营经济考核一类县。2018年度,我市跻身全省制造业发展综合10强县(市),智能制造和节能环保两个首位产业形成两个“百亿产业集群”。截至2019年底,我市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513.2亿元,工业增加值164.8亿元,同比增长9.9%,占全市GDP的比重为43.3%。现如今,工业经济已成为拉动桐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引擎。

  这一成绩来之不易,得益于桐城市委市政府多年来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稳增长、快转型、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实业强市,坚持实干苦干,“十三五”规划的工业发展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图为东勤电子生产车间一角。

  五年来,工业投资要素加速集聚。

  全市现有大小工业企业5000余家,规上工业企业达到386家,这一数据的背后,离不开桐城推进招商引资、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优良的营商环境也是“竞争力”。五年来,我市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打造“审批最少、流程最优、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的“六最”营商环境;常态化开展政银企对接、“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完善政策引导和扶持,先后出台《桐城市扶持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关于实施“文都英才”五大行动计划打造集聚高地的意见》《桐城市首位产业专项扶持政策》等政策,累计兑现各类工业奖补资金超5亿元,加速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向工业领域集聚。

  今年以来,我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六稳”、落实“六保”,着力畅通产业链、供应链,二季度已实现工业经济增长由负转正,全市工业经济运行呈现逐步企稳、持续向好态势。

 

  经济要发展,项目是支撑。近年来,我市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创新招商模式,以产业链发展规划为指引、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为依托、产业链精准招商为核心,不断招大引强;始终坚持每季度举办一次项目集中开工,坚持市级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和三十强企业调度工作机制,加速项目落地。总投资42亿元的新希望生猪产业一体化项目、投资15亿元的金涛产业园等项目顺利签约,投资75亿元的桐城抽水蓄能电站正式开工;信邦二期、杭科光电、金田BOPA、中建材浚鑫500MW双玻组件、华威家居等项目均顺利竣工投产。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中建材、中核集团等央企名企纷至沓来,桐城,成为了投资兴业的一方热土。

图为华威家居 生产车间一角。

  五年来,工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9月29日,安徽攀登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投资7.8亿元的物料输送成套装备及成套工程自动化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在桐城经开区破土动工,标志着攀登集团在装备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上迈出新步伐,也折射出我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之路的大方向。

  五年来,桐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引进新兴产业,加快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引导企业强强联合、嫁接重组、技改扩能、增资扩股,全市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方面成效明显;重点围绕“互联网+”带动传统制造业技术进步、效率提升与组织变革,加快产业迭代兴替,加速动能转换,形成了智能制造、节能环保2个首位产业和包装印刷、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羽绒家纺、特色轻工5个特色优势产业的“2+5”工业产业体系。

  产业创新成果显著。近年来,我市积极引进创新资源、搭建创新平台、集聚创新团队、优化创新环境、构建创新体系,2019年,我市成功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市),获批建设全省首批创新型县(市);建立全省首家县级创新研究院,建成1家国家级研发平台、1家省级实验室、7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40余家、校(院)市科技战略联盟3家、博士后工作站4家、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家,2个院士工作站。多家企业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定,31家企业入选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汇通汽车部件公司入选国家首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全市上市挂牌企业已达72家,总数位居全省县级前列。截至2020年8月份,我市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突破300亿元,累计增长1.7%。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3.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32.3%。

图为升级转型中口罩企业生产车间一角。

  五年来,产业优势日益突出。

  我市通过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初步形成了企业园区化、园区特色化的发展格局,以206国道为轴线串接着10个镇(街道)特色工业集中区,依托重点园区和特色产业集聚区,培育形成了塑料包装、输送机械、羽绒家纺等7个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先后斩获“中国包装印刷产业基地”、“中国塑料包装产业基地”、“中国农产品加工基地”、“中国输送机名城”、“中国羽绒家纺名城”、“中国刷业城”、“中国制盖产业基地”、“全国优秀羽绒产业集群”、“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领航创新产业集群”等殊荣,一批含金量极高的“金字招牌”花落桐城,“一镇一品”的块状经济加速崛起。

  2019年,桐城市节能环保特色产业集群(基地)成为省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双港软包装小镇入选省级特色小镇。从零散发展到产业集群,从大中小企合作到上下游融通发展,一个更紧密、更先进、更开放的制造链条正在夯实。

图为美祥集团新上项目建设现场。

  5年风雨兼程,桐城工业经济不断开拓创新,向世人展现着新姿态、新面貌。弄潮喜浪高,追梦路正长。站在“十四五”新起点上,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步伐坚定:抓首位产业提质,抓产业链条延伸,抓科技创新引领,抓龙头企业培育,抓重点项目支撑,抓民营经济拉动,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肩上蝶)

网友评论